在中國北方,二月初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以下是我整理的春龍節的風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龍節的風俗 篇1春龍節的風俗
吃龍食
二月二在飲食上也是有壹定的講究的,這壹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曰“吃龍鱗”,吃面條則是“扶龍須”,吃米飯名曰“吃龍子”,吃餛飩名曰“吃龍眼”,而吃餃子名曰“吃龍耳”。這壹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壹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當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餅卻是普遍習俗,明《酌中誌》壹書中就有記載:“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熏蟲’”。
理發
二月二這天,理發店裏特別忙。這壹天人人都要理發。有“正月裏不理發”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後,壹個月都不會再理,而是等到“二月二”。
人們為什麽都要在“二月二”這天理發呢?傳說在這壹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壹年都有精神頭”,似乎這壹天理了發,便討了好彩頭,壹年都順風順水呢。
接“姑娘”
二月二還有壹項重要的習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帶姑娘”之說。蘇北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壹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壹歇;二是新的壹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
在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門聊天兒,輕松而愉快。而城裏人“帶姑娘”則是姑娘、女婿壹起帶回來吃壹頓豐盛的中飯。此習俗在我國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區也很流行,不少地區壹直沿續至今。
引龍
在山西,最重要的習俗是“引龍”,在晉西北叫“司錢龍”,二月二早上太陽沒出山以前,家家戶戶都要提桶到河邊或井邊取水。汲水時桶裏放著銅錢,提上水後邊走邊灑,到家後將剩下的水倒入水缸,這樣就把“錢龍”引回來了。引錢龍時不準說話,以免嚇走錢龍。
在豫東壹帶,農歷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爐膛裏的灰在院子裏及大門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長柄鐵鍁上散落成圓圈,然後圓心處放上不同的糧食,這實際上是莊稼人對糧食豐收的壹種祈願。
祭社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類似龍擡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如在桂東客家地區。
土地神古稱“社”、“社神”,傳說是管理壹方土地之神。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人類產生了對土地的崇拜。進入農業社會後,又把對土地的信仰與農作物的豐歉聯系在壹起。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習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不能做針線活
婦女們在這壹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壹天要擡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我擡頭”。
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各地龍擡頭節的民俗活動
祭龍
在過去,龍擡頭節是祭祀龍神的`日子,每年的這壹天,人們都要到龍神廟或水畔焚香上供祭祀龍神,祈求龍神興雲化雨,保佑壹年五谷豐登。不過,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南方,人們也把二月初二作為“土地公生日”,舉行社祭,祭祀土地神。
撒灰
這壹節俗,由來已久,直到今天,許多鄉村地區仍然流行。撒灰所用之灰,壹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具體做法,各地不同,大致為:將灰撒在門前,謂之“攔門辟災”;將灰撒在墻角,意在“辟除百蟲”;將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圓圈,並象征性地放置壹些五谷雜糧,稱做“圍倉”或“打灰囤”,以祝豐年;將灰撒在井邊,呼曰“引龍回”,以求風調雨順。撒法各地不盡相同,壹般是從井邊開始,壹路逶迤撒來,步入宅廚,環繞水缸,灰線蜿蜒不斷,甚為有趣。
熏蟲
進入農歷二月,天氣漸暖,各種昆蟲開始活動,有些昆蟲對人的健康是有害的,所以二月二這壹天,人們紛紛攤烙煎餅、燃燒熏香,希望憑借煙氣驅走毒蟲。
擊房梁
就是用木棍或者竹竿敲擊房梁,以驚走蛇、蠍等毒蟲,毋使為害。有的地方流行敲擊炕沿,目的與敲擊房梁相同。
理發
漢族民間有種說法,曰:正月剃頭(理發)死舅舅。此說雖無根據,也很荒謬,但影響卻極深,因此,在春節前無論多忙,人們都要抽出空來理壹次發,然後就要壹直等到 “龍擡頭”的日子了。二月二理發,俗稱“剃龍頭”,據說可以帶來壹年的好運,因此,“是日,多剃發”。
炒蠍豆
這天比較盛行的風俗是炒蠍豆。濰縣、萊州等地稱作“報捷”,諧音爆蜇,據說吃了炒蠍豆,壹年不被蠍子蜇。鄆城等地稱作“炒蠍子爪”,孩子們邊吃邊唱道:“吃了蠍子爪,蠍子不用打。”蠍豆壹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的把面棋子和蠍豆壹塊炒,花樣甚多。吃蠍豆不僅可以辟蠍,還有人說誰要是吃了七家的蠍子爪,誰就能長命百歲。除膠東部分地區外,其他各地的二月二都流行此俗,不過,在蠍豆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壹個新發展。
二月二日,俗謂龍擡頭,原濟南府所屬地區,稱為青龍節或春龍節、龍頭節。山東其他地區多稱為二月二,梁山稱龍頭節。唐代之前,二月二不算令節,中唐時此日始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動在川陜之地流行,時稱“挑菜節”、“迎富日”。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二又聯系驚蟄增加了龍擡頭的內容,並逐漸演變成以驅蟲害和祈豐收風俗為主的節日。明清以來,山東此日有引龍、打囤、煎餅熏蟲、擊梁辟鼠、炒豆報捷等風俗活動,挑菜、迎富等已不多見。
春龍節的風俗 篇2農歷“二月初二龍擡頭”,又叫“春龍節”,恐怕現在有不少年輕人不知道。二月初二快到了,我來說說“春龍節”及其習俗。
壹、“春龍節”的傳說
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叫“春龍節”。“二月二龍擡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說起“二月二龍擡頭”,還與我國古代天文學有關。據專家講,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且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壹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分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壹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擡頭”。在天上“龍擡頭”的同時,春天慢慢來到人間,雨水也多起來。從此,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有“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之說,是人們祈龍賜福,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關於“春龍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據說,人間皇帝是真龍天子,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而唐朝皇後武則天居然當了皇帝,成何體統,於是玉皇大帝大怒,傳諭四海龍王,三年之內不得向人間降雨。於是中原大地餓殍遍野,鬼哭狼嚎。司管天河的龍王不忍看到百姓無辜遭難,便違抗玉帝旨意,向人間降了壹場傾盆大雨。玉皇大帝得知後,便把司水龍王打下凡間,壓在壹座大山下受罪,還在山上立碑雲: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感謝龍王的救命之恩,千方百計想法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人們在翻曬玉米種子之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壹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且在院子裏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此時龍王擡頭壹看,原來是百姓在設法救它,於是便向玉皇大帝呼喊:“金豆開花了,您快把我放出去吧!”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子裏金豆開花,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每到二月初二,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稱“二月二龍擡頭”,又叫“春龍節”,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
二、“春龍節”習俗
二月初二早晨,農家人起來後,找來長竿敲擊房梁,這叫把“龍”喚醒;然後用草木灰向井臺引壹條“灰龍”,再用谷糠從井臺向水缸引回壹條“金龍”;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竈膛裏的灰圍繞房子撒壹圈,叫圍社,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災禍都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這個圈壹定要留壹個口,意為盼其早回家鄉。
這壹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擡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裏挑水,要在頭壹天就將自家的水缸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農家人對年景充滿祈盼,他們祈求傳說中的“龍”此時龍擡頭,抖動身子下壹場透雨,以滋潤土壤。二月初二這天,人們還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及時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二月二,還要吃面條、春餅、玉米花、豬頭肉等,各地吃法雖然不同,但都與龍有關,普遍在食品名稱上加“龍”字,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等。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是其中之壹。宋代“仇池筆記”中記錄壹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壹鄉村小廟,卻遇上壹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壹盤“蒸豬頭”,並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為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由此看起來,豬頭肉不但是壹道佳肴,而且還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
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國是禮儀之邦,民間傳統節日和習俗很多,如今有的忘卻,有些節日觀念淡薄甚至現代人也不怎麽過了。不過,現在有壹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再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還有三種吃法:壹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壹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在“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壹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