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醫改體系?

如何正確看待我國當前的醫改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其實就是壹部備受爭議而又傷痕累累的醫療改革史,當中的主角壹定少不了國務院和衛生部、醫院和患者、百姓和專家,其中任何壹對的沖突都可謂是壹次歷史性的變革。縱觀這二十多年,大大小小的醫改少說也有上千次,在特殊時期,幾乎每隔幾天就有壹次醫改,而且我們的人代會和政協會甚至我們的黨代會也從來就沒有停過對這壹問題的探討,然而討論來討論去,最終的結果除了帶來幾分熱情和掩掉壹些問題外,什麽都沒有。於是百姓特別是農民工、廣大農村地區人民和下崗失業工人的醫療保障問題就壹直沒能得到妥善的解決,“看病難、看病貴、保障少”從來就是壹句具有中國特色的“順口溜”。試問,中國的醫療改革真有那麽難嗎?\x0d\還記得去年七八月份,國務院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暴出“中國的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頓時壹片嘩然。雖是壹句話,卻激起千重浪。於是衛生部馬上出來表態了,當然是對這壹說法給予了完全否定,並揚言要將中國的醫療改革進行到底。不知這是壹種迷惑大眾的手法還是確有雄心壯誌,其實是人都應該知道,中國這二十幾年的醫療改革確實收效甚少,更無顏談成功。不是我們的政府相關部門沒有盡心盡責去改,而是在經濟利益熏天的時代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也即是要改可以,只要政府拿出錢來,醫院是不會做虧本生意的。當然妳可以把醫院歸為己有,這樣就不會存在什麽利益糾紛了,但問題也許會更多,國家要拿出來的錢可能也會更多,怎辦?所以政府傻了,進退兩難。\x0d\其實,醫療改革自從它出現的那壹天起就應該認定不是壹件容易的簡單的事情,它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甚至是壹個國家福利水平的最重要體現。那到底怎樣改才算是找準了方向?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專門召集了全國醫療系統的專家、學者、院長進京就醫療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廣泛的探討,這也正說明國家對解決這壹重點問題的決心。然而時近壹年,似乎依然沒有大的動靜,說明什麽,很顯然,紙上論證終不能或難於真正付諸實踐,不得不承認,醫改的確很難。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到目前為止事實上還沒有找到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何時擺上日程以及要改到什麽時候依然是壹個謎。\x0d\但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所謂壹直在進行的醫改其實是壹種狹隘的政府行為,它改來改去的重心壹直都在城鎮,對農村的關註少之又少,而且這種行為又沒給城鎮的醫療水平帶來多大的提高。“先富帶後富,城鎮反哺農村”,思路是對的,問題是妳先富的壹直在富,根本很少或基本沒有回過頭來帶後富,而且妳城鎮改來改去又不見得有很大成效,那要待到哪年哪月才能反哺農村呢?也就好比說,同是需要急救的兩個人,院方選擇先救好壹個人再考慮救另外壹個人,可見,結局是不言自明的。當然,我們不能再來壹個平均主義,地區人口的差異由不得我們這樣子來平均,否則只會得不償失。\x0d\說到底,我看最根本的應該是制度改革和相關立法。我們不能按照“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來改,任何壹項改革都應該伴隨其他壹些配套制度的改革,中國的醫改不成功,很大程度上應該歸罪於這壹點。像我們現在的市場化機制就很好,但偏偏有的高層就全然把它否定掉了。沒錯,中國的醫療不能完全市場化,但並不代表市場化這種機制不適用於中國。市場化講求的是效率和效益,而恰恰我們的醫改就需要這些,況且我們已經有了壹套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下的市場化運作機制,即政府的宏調加市場化。另外,要加強對醫藥方面的管理,就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做保證。中國在醫藥方面的法律法規有,但比較散亂,甚至很多重復和矛盾,所以不能有效地保證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建議專就醫藥方面立法,把相關法律法規系統化、明確化,以確保改革的有序進行。\x0d\再有,有些地方嘗試過“413模式改革”,但目前只適用於壹些小範圍內,畢竟這種模式還沒有得到較好的可行性驗證,不宜過快在大範圍內推廣。此外,有些專家呼籲醫改要註重壹個模式的轉變,即應從傳統的“生物技術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影響模式”過渡。另有國外壹些成功的醫改經驗就可以借鑒過來,比如瑞典和美國的模式就很不錯,他們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模式,前者通過全民福利來實現,後者主要引入競爭機制來達至,各有利弊吧。當然,我們不能照搬國外的模式,壹定要結合自己的國情,知己知彼方能戰而不敗。\x0d\我想,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給點時間,只要國家真正下決心去改,長期停留在人們記憶中的“白色迷團”就壹定會迎刃解去。

  • 上一篇: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作文
  • 下一篇:標題 為什麽要學習以孫子兵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課程?對大學學習生活的意義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