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

如何理解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

壹、課堂教法和學法的改革

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首先挖掘勞技教育的內涵——力求實現課堂內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開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下,不斷改變自己的教法,引導學生不同的學法,幫助他們形成壹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

1、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質疑問難——問題-實踐教學法

所謂“學起於思,思源於疑,疑則誘發探索”,教師充分利用青少年對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的特點,目標明確的層層深入,由淺及深, 從生活現象到事物本質,象壹本充滿懸念的小說,緊緊抓住學生註意力,

引發他們思考。通過這種教法,久而久之,會幫助學生養成在學習中處處尋疑、析疑的好習慣。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豐富、不同的問題情景,如: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自學,去實踐;提倡學生在自學實踐過程中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向書本和權威(包括教師)質疑等。對於學生的探索,教師要本著寬容、理解、民主的態度,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推陳出新。要善於發現他們智慧的閃光點予以肯定,使他們獲得自信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學習流程為提出問題-嘗試發現-合作研討-驗證結論-擴展延伸。

教學案例——飛輪(初二《自行車》)

提出問題:

現象壹:“自行車在騎行過程中,只能驅動其前進而不能驅動其後退”,為什麽?

現象二:“倒轉腳蹬時,會有嗒、嗒的聲音”,聲音是從哪裏產生的?是怎麽產生的?

目的:從日常生活中自行車常見的兩個現象出發,激發學生思考,引起學生興趣。

嘗試發現: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發現這兩個現象都與飛輪有關。於是,有的學生提出:在正轉、反轉腳蹬時,明明飛輪的外殼也在隨著正轉、反轉,為什麽反轉動力卻沒辦法傳遞到後軸、後輪?為什麽飛輪的傳動與鏈輪的傳動不壹樣?飛輪到底是怎樣工作的呢?……至此,學生已表現出對飛輪的濃厚興趣。

合作研討:學生在教師提示引導下開始自學書本內容並展開相互討論,試圖用飛輪的工作原理解釋以上現象。最後,師生聚焦在飛輪的“棘輪棘爪”裝置。驗證結論:由於沒有見過飛輪的“棘輪棘爪”裝置,所以其嚙合和滑行狀態無法想象。接下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拆裝飛輪的操作,觀察飛輪內部的工作狀態,比較鏈輪傳動(雙向嚙合)與飛輪傳動(單向嚙合)。

擴展延伸:學生對飛輪的結構與工作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後,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後去探索把飛輪“棘輪棘爪”這種單向嚙合裝置遷移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搞發明創造。課後,有的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螺旋測微器當它把被夾物鎖緊到壹定程度就會打滑的現象和飛輪的單向嚙合有相同之處,提出這也是壹種“棘輪棘爪”裝置;有的同學把“棘輪棘爪”的原理運用在活動扳手的改造上,創造出可單向傳力不用邊擰邊脫下的免脫扳手;有的同學把該原理應用在窗鉤上,改進出防風窗鉤。學生們終於嘗到“學以至用”的甜頭了。

2、發揮所長,團結互助,感受競爭——協作競賽教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這個動包括:腦動、眼動、手動、心動、行動等),才能變被動接受為積極主動的探究和體驗知識,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初壹的《手工制作》課,通常的使用配套材料,學生單獨制作完成作品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僅課堂效率低,而且由於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很難調動起全體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為此,針對現代社會協作與競爭並存的現狀,教師從初中生普遍存在的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出發,積極引入競爭機制,在課堂上展開協作型競賽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所長,積極地動起來。

競賽的單位為小組(小組人數根據要完成的作品的難易程度決定)。小組劃分采用民主方法,讓學生自由組合,並自選壹名負責人。小組負責人負責有效組織小組成員的操作。從準備工具、材料到小組各成員的協調、分工,全部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學案例——布包貼壁掛(初壹《手工制作》)

課前準備:學生4人壹組,選出組長;自選圖案,自備布料、底板和工具。

教師對小組長的指導:選擇的圖案難易要適當(壹節課完成),圖案在底板上布局要合理;根據組員各自所長,組織組內進行有效分工(畫圖、剪切、裁布、包邊、拼合、美化),最大限度提高效率和保證質量;在組內組織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如不同的膠水,各種不同質感的布等,從中找出最適合制作和表現自己小組作品的工具、材料;底板可創意成各種形狀;

競賽要求:*快(速度快)、好(質量好:邊緣圓滑,配色適當,布局合理,畫面幹凈,有立體感。)、有創意(與眾不同,有創造性)。

*評選出優勝小組若幹(包括最佳作品獎、速度獎、質量獎和創意獎等)以及最佳組織小組長若幹名。

*上述獲獎小組每個成員以及獲獎小組長將獲得相應加分;好的作品將在學校櫥窗展出。

競賽情況:在小組長的統籌下,許多小組學生分工的很好,都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善於包邊的包邊,善於裁布的裁布……壹節課下來,在充滿競爭的氛圍下,大多數組的作品都完成了。他們的作品圖案各異,在制作過程中充滿創造性。如許多組試用了多種粘合劑—固體膠、雙面膠和液體膠以及漿糊等;有的小組嘗試用不同質感的布料為作品增色,如用絨布來表現小動物的毛絨感,用哢嘰布表現樹皮的粗糙感;不少小組的同學還從家裏拿來各種珠子、閃光貼片、熒光筆等,對作品進行了創造性的裝飾;有壹副是雙面圖案的布包貼壁掛作品最為獨特。每壹個作品都閃爍著學生的智慧。

展示作品交流經驗:請每壹小組派壹代表上臺展示小組作品(可使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局部放大),並用適當語言描述其特點;其他組的同學對此進行評價並打分。教師對分工、協作、競賽較好的小組給予充分肯定,並對組織較好的小組長表示贊賞和勉勵,並請優勝組和最佳組織小組長介紹獲勝經驗。

實踐證明,協作競賽教學法大大加強了生生之間的組內合作,組間競爭,將傳統教學的師生、生生之間單向或雙向交流變為多向交流,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能動作用。在勞技課教學中,許多活動都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如課內討論,實踐操作,相互質疑、解疑,課外就某壹課題收集信息,社會調查,發明創造等,廣泛采取以小組為單位的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形式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並同時發揮人際交往對於認知發展的促進功能,促進學生間形成良好的人際合作關系。小組成員之間長期合作,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和支持,並且還要妥善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有利於克服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自私、自閉心理,促進團隊精神的形成。另外,開展廣泛的組間競賽,如初壹的《手工制作》,可就其完成作品在創意、制作質量、速度等方面展開組間競賽。激烈的組間競爭,必然引發組內學習夥伴更加強烈的合作意識。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人是生活在壹定的社會環境中的,是系統中的壹個分子,只有發揮協同作用,才能實現1+1>2。

3、情感體驗,重復再現,自主選擇——多媒體輔助教學

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等的綜合處理及其強大交互式特點,開發勞技輔助教學課件,能創造出壹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增進知識和技能。

突破時空限制的情感體驗。杭州是旅遊城市,西博會,元宵節吳山廣場的燈會,春天的風箏節等都是學生勞技學習和感悟的很好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體驗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來達到開闊眼界,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方式固然十分好。但是,經常組織大批的學生外出參觀、訪問、學習,在目前條件下是非常難以做到的。時間、安全、經費等都給教師出了難題。為此,教師反其道而行之,采取請進來的方法,利用現代的高科技產品—數碼攝像機、照相機,積極把外界的信息引入課堂,突破時空限制地增加了課堂上學生的情感體驗。如西博會期間,教師把自己的許多參觀過程拍成錄像。《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特別收錄了多位國家級藝術大師的現場表演,還有許多巧奪天功的藝術珍品的特寫;《消費品博覽會》,教師把看到的壹些高科技、極有創意的新產品拍下來。這些資料通過電腦編輯後在課堂上播放,教師和學生***同觀摩。學生們除感受大師的精湛技藝和工藝品的強大藝術感染力以及新產品給生活帶來的方便外,還展開討論,對有些作品展開深入探討。學生的興趣和學習熱情被充分激發,對手工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也被激發起來。

重復再現,電教分層教學。電教分層教學是利用媒體可自動播放和回放的功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分層,同時把教師從授課中解脫出來,有更多時間

對學生進行現場指導,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初壹《手工》光榮花壹節,由於用折紮法制作光榮花學生很容易掌握,我要求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延伸提高,除用制作光榮花的方法制作好花朵外,再制作花萼和葉子,最後組裝起來,成為仿真花—牡丹花或康乃馨。而我把制作方法、步驟和操作要點課前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我不做講解,只是反復自動播放課件,供學生自己觀看後,鉆研制作。我則有更多的時間對各類學生進行答疑和現場指導。壹節課下來,所有同學都制作完成了光榮花,更有許多學生通過自學探究,完成了牡丹花和康乃馨中的壹種或兩種。看著自己做的美麗的仿真紙花,所有學生都很興奮。感到意猶未盡的學生,在課後還通過自己查看課外書,學會了用瓣貼法制做玫瑰花,用卷貼法制作馬蹄蓮……教師節時,幾個學生用皺紙合做了壹大束有著各種類型花的仿真花送給教師,還美其名為“永遠盛開的花”。通過電教手段,教師對學生有效實施了分層教育。

課件掛在校園網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知識的組成是多樣性的,學生的興趣、愛好也各不相同,教師在有效的課堂時間裏不可能面面俱到。而現代高科技教學手段——校園網的開通和利用使教師拓展教學空間,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性成為可能。例如,初壹《手工制作》刻印章壹節,教師發現中國的篆刻藝術博大精深,從印章的起源和稱謂到古代印章的主要用途,從刻印的工具材料介紹到刻印各環節的註意事項,特別是設計印稿時的字法和章法、渡稿時的水印法和反寫法、握拳式和執筆式等執刀方法、沖刀和切刀的運刀方法等都是讓學生充分掌握篆刻技能和認識篆刻藝術很好內容。於是,教師把以上內容做成多媒體課件掛在校園網上,在課堂上教師只把篆刻要點簡單提壹提,其余全部要求學生在校園網上按需自主選擇學習。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學習的自由度更大了,學到的知識也更多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作用。

4、現實生活、身邊的事物、當代科技、其他學科與勞技課的整合

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網絡技術、納米技術、克隆技術、人體基因組計劃、世界環境問題、新技術、新能源……已進入人們的視野。然而,教材內容的滯後性與學科的局限性,往往將這些新鮮的內容拒於課堂之外。初中學生對新事物有著極大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對較熟悉的事物較易接受,開放性的教學模式從此出發,將來源於現實生活,身邊的熟悉事物,以及與當代科技緊密結合的內容,通過活潑多樣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使其參與與嘗試。

A、科技演講。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教師設計了“開壹扇窗看世界”——科技演講活動。方案為每節勞技課,開課後的10分鐘作為學生演講和討論時間。每次2位同學(按學號輪換)做演講。演講為時2分半鐘,以科技信息為內容,包含最新的科技動態、環保動態、發明動態以及新產品等。然後請其他同學就演講情況發表評論,比如其內容是否新穎、演講時的形態是否自然得體、說話是否流利等,還可以自由發問。對於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可在全班範圍內展開簡短而熱烈的討論。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報紙雜誌上的信息感興趣了,不少同學還通過網絡去了解當今最新的科技動態。杭州的輕軌建設,會打高爾夫球的機器人、電腦溫控冰箱、紙張顯示屏、電動牙刷、綠色摩托車……科技象壹只魔法棒點亮了學生的眼睛,學生在課堂內學習勁頭更足了。通過科技演講,不僅加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有效提高了學生當眾表達的語言能力,更提高了學生對科技動態的關註程度。

B、學生為師的小講座。本著“能者為師”的原則,教師為有個性特長的學生搭建了壹塊展現自我的舞臺——每學期都請在各類競賽獲獎的或勞技學科表現突出的學生做小講座。由於是身邊熟悉的同學做小老師,學生們感到親切而新鮮。而講座的內容都是小老師們根據自己的特長提出的,並經教師審核給予意見後確定的。所以,小老師們經過充分準備後,上臺後的現身說法生動形象,生生之間很容易進行情感融通。如我校初三的來嘯同學,在三年中獲得過遙控車模省、市級獎項無數,他在遙控車模上花費了非常多的業余時間,已稱得上這方面的小專家,教師請他做的《遙控車模的取勝秘訣》小講座受到其他學生的普遍好評。另外,由於這個年齡階段學生具有崇拜偶像,喜歡追星的特點。於是,教師利用校園的廣播、標語、櫥窗等對這些小老師大肆宣傳,把他們包裝成壹技之長的小明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小明星們使其他學生倍受鼓舞,自己也獲得了無比的自信。

C、關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興趣走向。學生需要什麽,我們就教什麽,學生對什麽感興趣,我們就關註什麽。初二的《自行車》課,我們致力於學生生活質量、生活品位、生活格調的提高,將學習內容引申到自行車的選購,安全騎車,交通規則、現代自行車運動以及自行車改進與發展等方面;還從自行車——綠色的交通工具這壹環保主題出發,倡導和宣傳騎車這壹行為對環境的保護作用,進而引申鼓勵學生去關註和開發環保型的交通工具。初壹的《手工制作》課,教師了解到學生對街上賣的中國結很感興趣。於是,把繩結藝術引入課堂,不僅教會學生各種基本繩結的編法,而且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用花結拼成各種各樣的圖案,並嘗試用適當的結法編字等。壹條絲繩變化萬千,在滿足學生興趣和好奇的同時,很好鍛煉了學生的記憶力、創造力、想象力以及手指的靈活程度。

D、打破學科界限的科學探討。無論是搞創造發明,還是解決實際問題,都要求能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而學科界限本就是人為設置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大膽地把勞技課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整合,打破學科界限地讓學生進行科學探討勢在必行。在初二勞技課,教師緊緊抓住自行車的許多機械結構都涉及到物理原理,把勞技與物理整合。於是,用物理原理來解釋機械結構和機械現象就成了學生從現象到本質認識事物的切入點。鉗形閘的杠桿原理、車鈴的發聲原理——振動、套筒扳手與活動扳手對螺母的受力影響、鏈輪與飛輪齒輪比對車速的影響等內容,使學生對物理原理在實際的應用有了更深壹步認識。又如,把自行車與人文社會相結合,讓學生去研究和收集自行車的發展史資料在課堂上交流。涉及到各個階段自行車結構的對比,自行車從木制到鐵制,從沒有驅動裝置到到前輪驅動到後輪鏈條傳動的發展過程和自行車車把、腳蹬等關鍵部位的演變等。豐富、形象、生動的內容使學生充分領悟到壹件事物的完善不是壹朝壹夕的,發明創造是無窮無盡的。

二、“學以致用”,建立延伸、發散的應用體系

勞技課開放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拓寬勞技教育外延上也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嘗試——力圖模糊課堂的界限,讓學生在課余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更加開放、擴大的時空中去實現技能運用和能力培養。為此,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將勞技課堂教育輻射、延伸開去。

1.面向生活的技能運用

教師為了豐富學生的生活社會經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將課內和課外、校內與校外有機地聯系起來,組織了壹系列活動。例如教師在初壹年級開展了“變廢為寶—用自己的雙手美化家園”活動。鼓勵學生把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通過自己的手變成工藝品來美化家和教室。這壹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的學生用廢電池粘合成飛機模型裝典居室;有的學生用社會實踐活動時采集到的松塔拼合制作完成各種圖案的壁掛和小擺設美化房間;還有的學生用自制的拉花和窗花裝扮元旦晚會的教室。教師在此基礎上,又開展了幾個專題活動。如“易拉罐和可樂瓶的利用開發”、“用廢紙(報紙、掛歷紙等)設計環保服裝”等,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易拉罐和可樂瓶的外形,學生們把他們改裝成花瓶、茶杯、煙灰缸等日用品;利用易拉罐的鋁箔材料和可樂瓶的塑料材料,學生們通過剪、刻、粘、紮、拼、鏤空等工藝手段,把他們制作成十二生肖和花籃、椅子等工藝品;更有學生利用空氣熱脹冷縮原理,加上酒精棉,把可樂瓶稍加改造變成可供玩樂的“土火箭”。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這壹活動激起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創造的熱情,也提高了他們對美的鑒賞力、感受力。

2. 具有地域特色的競賽組織

每學期,教師都在校內開展學生廣泛參與,與季節和社會活動相聯系,勞技課堂教學相關的各類競賽。借以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所長,感受競爭,也幫助教師從中發現特長學生。例如上半年,教師配合區風箏比賽,在校內組織大規模的做風箏和放風箏的比賽。初壹學生在勞技課堂上展開每個學生都參加的做風箏初賽,分為兩種類型,既固定風箏外形和創意風箏外形,由學生選擇參加。初評後,每班選取若幹名學生參加校級的做風箏比賽。在其他年級則直接開展大規模的放風箏比賽。為了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這次活動,特別允許自制的風箏和購買的風箏都可以分類型參加比賽。而放風箏決賽則安排在學生春遊的時候。讓學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風箏比賽所帶來的競爭樂趣。通過組織這樣的比賽活動,教師在其中發現不少學生中做風箏和放風箏的小能手,為區風箏比賽選拔好參賽隊員。另外,教師每學期還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諸如創意賽車模型比賽、靜態模型比賽、手擲飛機比賽等等各類競賽。學生參與其中,極大豐富了他們的閱歷,提高了技能和動手能力。

3.從日常生活出發的發明創造

為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做個生活有心人——養成時時勤於觀察與積累,處處善於思考,有的放矢地進行發明創造活動。在教師指導下,每個學生都隨身佩帶壹張創造發明卡,以便隨時記錄下自己的智慧火花:生活中的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不方便處,某壹事物觸發的靈感等,然後積極的尋找解決方法。創造發明卡定期上交教師瀏覽,壹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同學可獲得相應加分以示鼓勵;另壹方面,教師將較好的想法發展成小課題,組織學生深入研究。例如許多同學對最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缺陷提出質疑:自行車的鞍座太窄,坐著不舒服;自行車要拐彎時沒有示意他人的指示燈;自行車容易脫鏈;自行車沒有雨棚……於是,教師立項了《自行車的缺陷改進》這壹課題。學生們通過實踐探索,提出了可折疊的靠背自行車鞍座、安裝在腳蹬部位的自行車轉彎指示燈等方案。在此過程中,學生對各種自行車新產品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鏈自行車、折疊式自行車、雙人自行車、艮山中學同學發明的軸偏心的健身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還衍生出《水陸兩用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的汙染問題》等子課題。舉壹不僅能反三,而且還能演變成無窮無盡。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便能在科學的海洋裏自由自在地暢遊。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而發明的高度可調的《保健桌椅》;針對生活中牙膏用到最後,擠不幹凈而導致浪費的現象,把牙膏殼從圓柱狀改進成圓錐狀從而發明的《不浪費牙膏殼》;針對現有眼藥水瓶自己點眼藥水要戳到眼睛或滴到眼睛外面的情況,將眼藥水瓶口四周加了壹個高於瓶口、眼睛大小的眼罩的方便滴眼藥水瓶等等成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發明創造能力。

4. 綜合多方面能力的課題研究

有針對性的讓學生自主組織課題研究,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壹種方式。課題性質可為與勞技學科有關的課題如加入WTO後的中國自行車產業走勢、未來10年的自行車發展等或綜合性課題如《運河環保意識調查》、《城市垃圾分類情況調查及建議》等;選題方式為教師列出課題供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作出選擇或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學習經歷以及對社會和大自然的觀察,發現問題,從而自己確定研究方向,自擬課題;研究形式為個體單獨研究或自組小組合作研究;指導方式為教師指導、家長與教師***同指導,對於某些家長的工作部門與性質與某些課題對口的,可采取家長主要指導,教師輔助指導的方式。如壹位同學的課題為《杭州市區上下班時間的交通狀況分析》,其父親是壹名交警,於是,這個課題就由其父主要指導;研究方式為訪談、走訪專家、社會調查、上網、查閱書刊雜誌、問卷等。每學期的成果以論文的形式在班、年級和學校各級進行交流,較優秀的除送交參加區、市級相關競賽外,還要匯編成冊,以供學生傳閱。通過課題研究,學生收獲不小。他們學會利用網絡優勢來收集資料;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關聯的有價值的資料,淘汰邊緣資料;學會有條理、有邏輯地整理與歸納資料,發現信息資料間的關聯;最後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這些課題的研究綜合了物理、環保、人文、歷史以及社會現實等方面的內容,讓學生在壹個開放性環境中自主收集加工處理信息,通過學生親身參與,研究探索,幫助他們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並同時使他們學會與他人合作,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可謂壹舉多得。

孫子曰:“稱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我們壹旦建立起勞技課延伸、發散的應用體系,就成為推動素質教育前進之滔滔江水,生生不息。

三、賞識、激勵、多元化的評價標準

學生的個性品質各有所長,能力素質各有差異。開放性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在實踐中客觀評價學生。

1.賞識與鼓勵加分——讓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發出金子的光彩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是我們的信念。通過“賞識教學法”和“即時加分制度”的建立和實踐,我們讓每壹個學生找到學習的感覺,自己在班級中的位置;讓每壹個學生為自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驕傲。教師評價學生時不做生生間橫向比較,而把目光更多集中在學生的思想品質、學習態度、自身進步與發展等的方方面面。幫助老師準備投影儀,借給同學工具,回答對了壹個問題,提出了壹個很有價值的問題,實踐操作的又快又好……,這些盡管是發生在課堂上的小事,卻被教師放大,學生不僅能得到老師的由衷贊賞,同時還可獲得平時1-5分的鼓勵加分。在體現學生創造意識的方面,教師尤其不遺余力的大加鼓勵與稱贊。例如,初壹的《手工制作》課粉筆雕刻壹節,作品的外形範圍要求為中國的傳統圖案——十二生肖。許多學生都想雕刻蛇,但由於粉筆材質較易碎, “伸展的蛇”往往不易雕刻成功。有壹個學生,他就著粉筆的圓柱形外形把作品設計為盤在柱子上的蛇的外形,這樣比較容易完成,其外形表現出蛇的扭曲。雖然他的作品在質量上還比較粗糙,但教師對其創意給予了肯定和好評,給他的作品額外加了創意分3分。這些被量化的平時加分累積到期末,比較高的分數還可獲得免試“優秀”、“良好”的特殊待遇。這壹制度壹開始實施,就受到學生的廣泛好評。帶動起學生學習勞技課的極大熱情和興趣,對鼓勵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更大、更快的進步起了很大作用。學生對教師更加尊重和信任了。

2.強調對小組集體的評價,引導學生開展自評和他評

勞技課除了對學生個人進行評價,同時加強了對小組集體的評價,特別是對“小組合作表現”的評價,如小組分工的合理性,小組成員的合作方式,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個人對分擔任務的態度等等都成為對學生評價的視角。這樣必將促進學生不僅個人努力上進,而且樂於與同學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約機制形成。以前是有了問題找老師,現在有了問題,學生們會和小組中的夥伴們協商,謀求自己解決的途徑。另外,教師積極把評價學生的權利教給學生自己去完成。例如每次競賽後都展開的大規模的自評和他評活動,形式為:請學生為本小組和其他小組的組織情況,合作狀況、作品創意、完成速度等方面評分並說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請小組長對組員情況進行客觀總結;請組員對小組長的工作滿意度進行合理評價等等。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涉取他人的經驗,最終還能借此達到學生更客觀的自我認識,更旺盛的進取願望和更科學的自我整合方向。

  • 上一篇:春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麽?
  • 下一篇:梅州火車站旅遊景點介紹 梅州火車站地圖全圖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