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采納
問題二:山東棗莊有什麽特點?壹定盛產棗嗎? 棗莊特產:1、煤炭、水泥、(菜)煎餅、辣子雞、羊肉湯、大棗、棗莊話。
2、軟籽石榴、榴葉茶、挎包火燒、壹只燭大蘿蔔、黑香稻、陰平毛筆、地瓜棗、滕縣土豆棗莊市市名由來 棗莊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代屬嶧縣,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縣級棗莊市,轄原嶧城縣行政區域,1961年升格為省轄市。
不過現在看不出來了,很久以前以前盛產棗,現在棗是有,但是相比績些種棗大市,棗莊不算什麽了!!
問題三:棗莊盛產棗嗎 棗莊古代盛產棗,近代不盛產了
問題四:棗莊和棗有什麽關系? 棗莊市市名由來 棗莊唐宋時期形成村落,因多棗樹而得名。明代屬嶧縣,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縣級棗莊市,轄原嶧城縣行政區域,1961年升格為省轄市。
市中區 1976年成立棗莊市市中區,因地處棗莊市中部偏東,位居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而得名。
山亭區 山亭區是1983年新建區。因區 *** 駐地位於山亭鎮的雙山北麓而得名。
臺兒莊區 臺姓立村,故稱臺家莊,而後演變成臺莊、臺兒莊。1962年6月建區,始稱臺兒莊區。
嶧城區 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嶧縣,1962年改名為嶧城區。嶧之名,壹說源於南葛嶧山,壹說因境內多山、眾山聯絡為繹, 古繹與嶧同。
薛城區 薛城夏商時期稱薛國,春秋戰國時期,田文治薛期間大規模築城,得名薛城;抗日戰爭後期建臨城縣,1952年改稱薛城,1956年撤銷,1962年始建棗莊市薛城區。
滕州市 滕,取泉水騰湧之意。秦置滕縣,1988年改名滕州市
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關系
問題五:棗莊真的有棗嗎? 5分 棗莊有莊
問題六:棗莊不盛產棗,但是為什麽又叫棗莊?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年,朝廷允許民間開礦,魯嶧地區(即現在的棗莊市中區範圍)“鄉民開山取石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有詩人滿碧山描 寫當時的情景為:“磨塘山欲盡,煤井地皆空”。當時由於開采技術所限, 或壹家,或三家、五家經濟殷實的人家合夥開采地表淺層煤炭。.
隨著煤炭的開采,逐漸地有移民遷徙到“嶧北窯場”周圍聚居。在各聚 居點,人們或以姓氏、或以地物村誌等取名作標。比較有名的村落有:金莊 、三合莊、棗莊(因附近有壹片棗林而取名)
問題七:中國產棗地都有哪些地方 河南新鄭市,
山東棗莊市
問題八:山東棗莊特產都有什麽? 1 長紅大棗,特別是壹種叫做“生力棗”的,把棗核去掉換成花生。很有營養很好吃。
2 石榴。萬畝石榴園據說是名冠天下的。
3 菜煎餅是棗莊有名的小吃
4 羊肉湯是棗莊人的中式快餐,也是地方名吃。市區內羊肉湯館眾多,因配料、煮制方法等不同而風味各異,較有名的有道北羊肉湯館、白米氏羊肉湯館和西集羊肉湯館等。
5 辣子雞是棗莊的地方名吃,最具風味的要數用7―8個月齡、重約半公斤左右的小草雞。現在已經有帶包裝的了,不過味道比飯店剛炒出來的差了太多。
6 山亭區的花椒還有核桃,還有冬桃,也是山亭的,超級甜,雖然很醜。
7 微山湖的鹹鴨蛋。紅黃蛋,雙黃蛋,都很好吃。
8 除了吃的還有滕州紅河濕地的壹種手紡布,完全是手工的,做成床單襯衣什麽滴,包裝很好看送人挺體面的。
問題九:山東棗連莊就是棗莊嗎 我感覺很對~
問題十:棗莊有什麽特產? 煎餅不是山東所獨有,比如靠山東的蘇北地區也有煎餅,但蘇北地區的方言和生活習俗接近山東,而同蘇南則相去甚遠。誰又能保證煎餅不是隨了山東的風俗習慣壹並傳過去的呢?實際上也不是山東所有的地方都吃煎餅,但我可以肯定的說煎&餅是我們山東的代表食物。
大餅卷大蔥是眾人皆知的典型山東土吃,這裏的大餅實指的是煎餅,而不是正的大餅。大餅和煎餅的區別除了做法上不同,主要還在於其用料有異,前者為面烙成,後者為粗糧所作。在大餅卷大蔥成名之時,白面還是稀有之物,粗糧煎為主食。天津所謂的煎餅果子中的煎餅,當然也不是壹會兒事,煎餅果子不但用不同於山東煎餅,做法也不同。
煎餅的用料在八十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地瓜幹和玉米為主,兩者那時候在山東主要農作物。有人認為地瓜(紅薯)玉米煮了烤了味道都好,可那是因為他們肚子水太多。如果要把他們當主食,不出兩天喉嚨裏就會冒酸水。再說新鮮的地瓜玉也沒法保存,那麽地瓜往往曬成地瓜幹來儲藏。就是將地瓜切成片曬幹了。地瓜那東西可以把它磨成粉,做窩窩頭或餅子,但那窩窩頭吃起來可不象烤地瓜那麽吃,涼了硬得可以打死人。而做成煎餅就成了粗糧細做,味道也大為改觀,而且常溫時保存數日不壞,吃的時候也不需要加熱,味道也不差。
但這個細做可是麻煩之至。地瓜幹要在水裏泡壹天左右,等到水分將其徹底化後,就用刀將其剁碎。然後同泡好的玉米混在壹起,在水磨上磨成糊。而這壹程很費時費力。水磨為顆粒粗大的圓型花崗巖磨盤制成,有上下兩塊疊在壹起。盤的兩個接觸面上都鑿出了條紋以增加研磨和排糊的能力。上片磨片上開了兩個小洞,可以將料混著水壹勺壹勺的加入。推動上片磨盤就可以將料碾碎,從上下磨片的磨縫裏流出的就是做煎餅用的煎餅糊。推磨可以用馬或驢等牲口,那是在解放前的地主家才能用,普通人家也只有人推。小的磨盤壹個人推就行。可大的磨要三四個人才能推動。後來漸漸有了電動水磨,人們才從這繁重的體力中解脫出來。
接下來就是做煎餅,山東人稱“攤煎餅”。工具也是特有的,幾乎家家必備。首先是壹個鏊子,實際上為鑄鐵制成的圓形鐵板,上面平整光滑,下面有三支角可以作為支撐,也可以在鏊子和地面間留下空間以便加柴燒火。再就是壹個耙子,為壹個木板,上面垂直按上壹個把手,可以用手拖曳,也就是“攤”。當鏊子燒熱以後,可以用勺子舀上壹勺煎餅糊放到鏊子上,用耙子沿著鏊子攤壹圈。由於鏊子是熱的,&煎餅糊所到之處就迅速的被凝固壹層,就是所謂的煎餅。沒有凝固的就被耙子帶著向前走,重復這壹過程直到整個鏊子攤滿。耙子的長短正好等於鏊子的半徑,所以耙子繞場壹周,煎餅就成。為了煎餅質量更好,在上層的煎餅糊還沒有完全凝固煎熟之前,用壹塊木板(稱為刮子)在上面刮壹下,可以使上面平整和厚度均勻。因為煎餅很薄,很容易熟,這壹過要非常的快,否則就會焦了。待成熟以後,就可以揭起來了。煎餅的大小以鏊子而定,直徑壹般在半米到八十公分之間。
好的煎餅要薄如蟬翼,厚度均勻。這不但要求煎餅糊磨得要細,稀稠適當,最重要的還在於攤。攤的時候手要麻利,火候還要適當。攤煎餅往往是家庭主婦的活兒,在山東過去要考察新媳婦會不會做活兒,只要攤壹次煎餅就可以知道。
剛剛從鏊子上揭下的煎餅很柔軟,可以將其卷成煎餅卷來吃,所以才有煎餅“卷”壹說。剛剛冷卻的煎餅由於失去水分會很幹,但煎餅往往是疊在壹起的,漸漸又會返潮而變得柔軟,上面蓋上布就會可以長期保持。待吃時,只要揭壹張就成,非常方便。後來,在濟南出了壹種煎餅,象糕點壹樣用紙包好。那種煎餅味道甜甜的更象糕點,不象煎餅。更不能容忍的是這種煎餅給弄得很幹很酥,不用說卷,就是碰壹下就碎了。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