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象學的研究對象
文學作品中的異國異族形象。它在文本中以多種形式存在,可以是具體的人物、風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觀念、言詞。
2、形象學研究的主要理論?
壹、“他者”理論
他者:異國異族形象。
他者與自我相對,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屬的國度或民族
1、“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壹對相對的概念。
他者是針對自我提出來的,自我要確證自己,必須借助於外界參照物。
“他者”就是自我反觀自身的參照物,過“他者”,自我印證了自己的形象。
他者形象形成時,自我形象也隨之相伴而生,自我註視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現自我形象。
2、自我與他者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主體性自我明顯滲透著壹種的優越感。
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對象,而絕不是壹個進行交流的主體。”
由於缺少對話,文本就成為了自我單方面的言說,而他者永遠不能作為他者來為自己說話。
例如:
遙遠的異國、神秘的異族人民往往作為與自我相對立的他者而存在。
西方人將“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視為“他者”,潛含著西方中心的意識形態。
中國古代:“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有居高臨下,甚至歧視異族的心理。
清朝時期強調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國人看成未開化之“夷”人,擺脫不了華夏中心的心態。
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在文化上的差異,既是他們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們之間互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著對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則又意味著對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間的延伸。
他者形象猶如壹面鏡子,給自我形象提供了顯現自身的條件。
形象學正是借助異國異族這個他者,反觀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
自我的社會、文化、意識形態等都會投射於他者,這種投射往往不能真實地反映他者,這個他者是自我所屬群體文化綜合的產物,而且帶有極強的主觀性。
二、社會總體想象物
他者形象雖經作者之手創造,但它絕不是單純的個人的行為,而是表達所屬的社會和群體的想象。
異國形象凝聚著全社會的集體情感和心態。是對壹個民族國家的集體描述的總和。
表達了本社會群體的價值觀、文化觀。
文學中的異國異族形象是整個社會想象力參與創造的結晶,作家在其中只充當了壹個媒介。
這些形象雖然不乏現實的因素,但主要表達了集體的想象,所以成為集體想象物。
“社會總體想象物”由於主體的視角、立場的不同,生成的“他者”(異國異族形象)類型也就不同,它有認同和顛覆兩種傾向,分為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兩類。
1、意識形態
––按照本社會模式、用本社會話語塑造的異國形象––否定性形象
某壹作家筆下的異國異族形象是意識形態化的,意思就是作家在依據本國統治地位的文化範型表現異國,對異國異族文明持否定、貶斥的態度。
▲《西遊記》,鬼子,《異教徒中國佬》
2、烏托邦
––註視者主體用質疑、批判現實的態度描述、塑造的異國形象––肯定性形象
某壹作家筆下的異國異族形象是烏托邦的––將他者理想化,表現對異國文明的肯定、向往,表達對本土現實的批判和質疑。
這種異國形象偏於相異性,它與自身的文化傳統相背離。
◆毛姆《刀鋒》,
◆18世紀啟蒙思想家筆下的中國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圖示:
意識形態&rarr&rarr社會總體想象物與異國異族形象相壹致&rarr&rarr肯定認同本國文化範型,否定貶斥異國文明。&rarr&rarr維護擴張自我文化&rarr&rarr與“自我”認同
烏托邦&rarr&rarr社會總體想象物與異國異族形象相背離&rarr&rarr質疑批判本國文化範型,肯定向往異國文明。&rarr&rarr顛覆自我文化&rarr&rarr與“自我”相異
社會總體想象物建立在意識形態和烏托邦兩極間的張力上。
異國形象沒有絕對的意識形態的或烏托邦式的,因為具有壹定歷史的異國異族不可能在某壹特定時代被徹底顛覆,而變動的社會文化環境也不可能始終認同某壹模式。
三、套話
套話streotype又稱為特殊詞匯,最初指印刷所用的鉛板,引申為人們看待事物的刻板印象、先入之見。
“指壹個民族在長時間內反復使用,用來描寫異國或異國人的約定俗成的詞組”。
它是由民族集體所創造的,在壹個時期內反復使用的,用來描述異國異族形象的、約定俗成的個性詞匯。
套話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單位。是“形象”的壹種特殊而大量的存在。
▲洋鬼子,老毛子,倭寇、小日本,鬼子,等18世紀法國作家筆下的套話“開明皇帝”
套話在對異國異族進行描述時,省略了推理過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勢的推動下,壹種不由分說的表述,標誌著對“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話有明顯的生理特征,以自然特征取代文化特征。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豐富的歷史內容,是了解異國異族形象的重要的信息源。
套話也具有意識形態和烏托邦的兩種傾向
套話有極強的歷史滲透性和承繼性,其使用和存活具有壹定的時間段和歷史期。
考研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考研考點內容、不清楚考研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