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壹種漢族民間戲劇文化娛樂的活動方式,行裝簡單,用人較少,攜帶方便,表現詼諧。吹、拉、彈、唱整個表演過程***用五至七人。各類皮影人物及演出場景道具有幕布(俗稱燈帳子)、文武樂器,板胡、二胡、鼓、鑼、嗩吶等。演出劇目繁多,有神話故事,也有帝王將相,表現惟妙惟肖、生動活潑,千古盛事、盡在手指,“燈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樂聲”。
民樂皮影具有民俗性。皮影成為當地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體,且與當地人民的習俗水乳交融。農村在舉辦廟會祭祀、招徠納福、紅白喜事、生日祝壽等民俗活動中,壹盞明燈,兩張方桌,幾塊木板就可搭臺表演。壹班人員配合默契,演得有聲有色。
民樂皮影具有群眾性。皮影戲由農民演,農民看,所以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在人物造型、唱腔、情節處理等方面都以農民的質樸生活態度和古代神話傳說為基礎,尤其腔調簡單,唱腔粗獷,氣勢豪放,慷慨悲壯。演出道具簡單,壹條毛驢車馱著即可走鄉串戶,五六個人便搭班表演,前臺演、唱壹人承擔,後臺文、武同時兼顧,分工合理,忙而不亂。其劇目大都宣揚精忠報國、勤勞節儉、尊老愛幼、追求積極人生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具有教化民眾的積極作用,是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民樂皮影具有融合性。民樂皮影在其發展過程中,既吸收陜西皮影和當地民歌、小曲的營養,也融合了寧夏、陜北等地的民歌、民族樂器、說唱、說書等藝術形式,是音樂、美術、文學、戲曲、說唱等藝術的綜合體。同時,這種成熟起來的藝術又傳播至周邊地區,成為各民族團結、融合和***同發展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