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永定客家土樓的主要景點

永定客家土樓的主要景點

永定客家土樓中,許多土樓是按八卦圖設計的,中華傳統文化鉻印深深地銘刻其中。而最為典型的代表當屬振成樓。

振成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建於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擡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形成樓中有樓,樓外有樓的格局。前門是“巽卦”,而後門為“乾卦”。外樓圈4層,每層48間,每卦6間;每卦設壹樓梯,為壹單元;卦與卦之間以拱門相通。樓內有壹廳、二井(暗合“八卦”中的陰陽兩極)、三門(即正大門和兩頭邊門,意合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個單元。卦與卦之間是隔火墻,壹卦失火,不會殃及全樓;卦與卦之間還設卦門,關閉起來,自成壹方,開啟起來,各方都可以相通。壹旦盜賊入屋,卦門壹關,即可甕中抓活鱉。祖堂似壹個舞臺,臺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壹個內圈,二層廊道精致的鑄鐵花格欄桿,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大廳及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裏堂觀型、義聲載道等題字。樓內還有永久性楹聯及題詞二十余幅,充分展示了土樓文化的內涵。

全樓的設施布局既有蘇州園林的印跡,也有古希臘建築的特點。堪稱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1995年它的建築模型與北京天壇作為中國南北圓形建築代表參加了美國落杉磯世界建築展覽會,引起了轟動,被譽為“東方建築明珠”。

永定人為什麽要循八卦建造土樓?究其歷史根源:首先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受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影響極深,而八卦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壹,所以在建造居住的樓房時,加以運用,是情理之中。其次,經過數代的播遷,為求生存,他們面對著自然與社會中種種困難,而八卦自古以來,便被人們用以排兵布陣,抵禦敵人。從安全角度出發,在設計、建造土樓時運用八卦,對於睿智的客家人來說,便不足為奇了。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據傳從明崇禎年間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間竣工,歷世3代,閱時半個世紀,其規模巨大,造型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中圓,圈套圈,歷經滄桑三百年”,這是對該樓的生動寫照。承啟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4米,全樓為三圈壹中心。外圈4層,高16.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有400個房間,3個大門,2口水井,整個建築占地面積5376.17平方米。全樓住著60余戶,400余人。承啟樓以它高大、厚重、粗獷、雄偉的建築風格和庭園院落端莊麗脫的造型藝術,融與如詩的山鄉神韻,讓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臺灣小人國和深圳錦繡中華都有承啟樓模型。1981年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號稱“土樓王”,與北京天壇、敦煌莫高窟等中國名勝壹起競放異彩。

1986年,我國郵電部發行壹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福建民居郵票就是以承啟樓為圖案,該郵票在日本評為當年最佳郵票。 遺經樓位於高陂鎮上洋村,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方形土樓。外墻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占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層,是永定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著壹座四層的樓房,並與主樓平行的四層前樓緊緊相接,圍成壹個巨大的方樓,如此環繞形成壹個大“口”字。裏面又有壹組小“口”字形建築,形成壹個獨特的“回”字形整體造型。真是“門中有門,樓中有樓,重重疊疊”,當地人都稱它為“大樓廈”。 中間為祖堂。前樓壹左壹右建有兩所學堂,樓內子女可以在樓內就讀,學堂中間是個石坪,前建有大門樓,大門高6米寬4米。在主樓後面有花園壹座、魚塘壹口以及碓房、牛舍等附設建築。遺經樓***有280個房間。

遺經樓是目前所知方形土樓中最為龐大者,***有房間二百六十七間,51個大小廳堂,占地五公頃,建築面積四千余平方米,整個建築布局規整,條理井然 ,費時七十多年,經三代人努力方建成。當地人形容其大說:壹個人從太陽升起即開始開窗,開到中午下樓吃飯,然後上樓關窗,直到太陽下山才關完最後壹扇窗。 府等式土樓的典型建築是永定高陂的“裕隆樓”,建於清道光八年(1828年)歷時六年建成。距今有170多年歷史。門楣上留有“大夫第”三字,掛著“父子登科”的匾額。全樓縱深108米,寬58米,主樓高11.4米,全樓計有25個廳,118個房間。門樓外有17米寬的曬平,30米寬半圓形的魚塘壹口,正樓後是山坡,有壹道55米長的扇形圍墻,全樓占地近萬平方米。中廳、前廳支柱承重,木雕屏風,屏柱休漆,高低錯落巨大的出檐,封以九脊瓦頂,使整個建築群在院落重疊,屋宇參錯中顯得和諧統壹,氣勢軒昂。

著名園林建築專家、上海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考察該樓後,在《閩遊記勝》中寫道:雖近傍晚,徘徊留戀,未忍遂行,在歸途中即興吟詩日:仿佛仙山初入夢,自LIAN老眼未模糊;流風已逝宋元畫,如此樓臺豈易圖。 如升樓是永定眾多土樓中小巧玲瓏的土圓樓,俗稱“米升樓”,建於公元1901年,距今近百年。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後得壹夢:壹輪紅日下落此地,他認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最小的圓樓。

為什麽命名為如升樓?是因樓小,像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米升”,許多遊客稱之為“袖珍土樓”。 如升樓是單圈結構,樓周長只有56.6米,直徑為18.2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樓內住有六戶人家,家居緊湊,井然有序。 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壹層意思----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振福樓位於湖坑鎮下南溪,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秀麗。“鳳起丹山秀,蛟騰碧水環”。這幅門聯相當準確地描述了振福樓和周圍環境和諧構成的壹幅山鄉風景圖。振福樓的大門面對著嘩嘩而來的南溪。溪面寬闊平緩,河裏大石橫臥。兩岸河堤高築,厚實堅固。橋下不遠處,深潭碧水,古榕蔥蘢,如傘如蓋。如果站在大門對岸的村道上回望振福樓,可見振福樓的屋面正好位於峽谷兩側的山巒之間,樓不高不矮,不顯不隱,正好起到兩山之間過渡的作用。可以說,以振福樓為中心形成的秀美而幽靜的山水田園環境,是天地人溶成壹體的傑作。

8集電視連續劇《土樓人家》的片頭,就選取了這片風景為主體畫面。 振福樓也是壹座富麗堂皇的圓樓,它按八卦布局設計,樓內用了許多石料和磚料,雕刻精細,也是壹座外土內洋、中西合壁的土樓,被稱為振成樓的“姐妹樓”。 振福樓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有3個廳堂,96個房間。中廳高二丈、寬二丈二,兩邊是花崗巖石柱,上刻“振興有慶瞻輪奐,福履同綏頌熾昌”的對聯。樓外的右邊是昔日的制煙工場、工人住房等;左邊已坍塌的建築原先是壹座西洋式學堂和遊藝場所,“文革”期間被毀。 振福樓建於1913年。建樓者蘇振泰,貧苦出身。讀過幾年私塾,先學刨煙,後學賣煙,在廣東、上海等地經營煙絲生意發財,選擇了這片風水寶地,用幾萬大洋建起了振福樓。 蘇振泰的子孫很多,在海外的後裔就有上百人,不少是專家、學者。 衍香樓是壹座圓形土樓,坐落在新南村,建於1880年,創建人是蘇谷春。蘇谷青春少年時期家境清貧,中年後在家鄉以及上海等地經營條絲煙生意,生意興隆,發家致富,於是建了這座樓。 衍香樓主體直徑40米,底墻厚1.5米,頂墻厚0.7米,墻高14.5米,有1個大門,2口水井,3個廳堂,4副樓梯,每層34間,4層***136間。底層樓梯旁分布有4個衛生間,廳邊6個洗浴間。壹層為各家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四層為臥室。大門釘有鋼板,門內的頂端設有滅火的水喉水箱,過去曾有匪賊行劫,想縱火燒門,均不能得逞。

主樓也按八卦構建,其特色是:樓的內廳仿府第式建築,有後堂、中堂、前堂,廳左右側有廂房。廳內及樓外圍墻、左右小門等雕刻精巧,墻壁上書畫精美,龍飛鳳舞。整體布局協調、統壹、美觀而實用。樓前,小溪、流水、風景別致。樓的地勢環境,左有“文星獨秀,馬鞍相隨”,右有“鸚哥呈祥,架上金盆”,前為“筆架玉案”,後為“鳳凰展翅”,風景極好,令人賞心悅目。最為奇特的是樓後有三棵二百余年的古松樹。曾於1979年至1981年連續三年於夏秋之交的傍晚,徐徐冒起煙霧,直上雲霄,有上千人次看到了這壹奇異景觀。1993年5月7日傍晚又出現同樣奇觀。對這個奇異景象,尚未有人加以科學的解釋。

衍香樓樓名的含義是“繁衍子孫昌盛發達,書香門第世代流傳”。樓外大門上書“大夫第”,兩旁對聯是:“積德多蕃衍,藏書發古香”橫披是“詩禮傳家”,蘇谷春後裔十三個孫輩中有五個秀才、壹個舉人供職於福州等地而得譽稱。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僑居東南亞等地。現居住在衍香樓裏的有16戶,近百人,其中教師25人,大中專生32人。歷代以詩書傳家,是典型的書香門第。今 年二月國家文物委員會鄭孝燮副主任考察此樓後題詩為“遠山近水土圓樓,隔壁殘垣且伴留,耕讀傳家猶傳世,詩情畫境何悠悠”。 衍香樓建於1880年,今 年9月衍香樓舉行隆重的建樓120周年樓慶,來自港、澳和東南亞等後裔親屬和外賓等數百人參加了樓慶。 環極樓坐落於南中村。創建人是蘇蔔臣,於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這座土木結構、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大圓寨。全樓四層,高約20米,樓的直徑43.20米,周長130米,底層墻厚1.70米,墻頂0.9米;第壹層32間(作廚房與餐廳),並設有壹個較大的門廳與正廳、第二層34間(作貯倉),第三、四層各34間。樓的內環建有二廳十室(作待客之用)與男女浴室各二間。樓內走廊寬1.56,樓外檐廊寬1.82米。樓門高2.96米,寬3.4米,加釘了鐵皮。樓的內外各有水井壹口。樓外附屬建築還有臥室16間、馬房8間、碓磨房6間。環極樓現住有21戶,116人。蘇蔔臣裔孫在本鄉有400余人,不少在南洋,其中僑居緬甸較多。

取名“環極樓”,有壹種說法是:北極星又稱北辰星,居子位向午方,常居其位而不見移,為天體眾星之主。有人作詩說:“有水必趨東,無星不拱北”,意思是眾星拱繞北極而旋轉。這座樓坐北壬子向丙午之位,所以取名“環極樓”;還有壹種說法是:環即圓,“圓(環)”乃吉詞,“環極”,即願其吉祥(圓好)至極。

環極樓最大的特點是抗震性能特強,300年來歷經多次地震,據縣誌記載,1918年2月13日(民國七年農歷正月初三日)永定發生7級大地震,附近田裏的泥漿水噴起幾丈高,樓頂的磚瓦幾乎全被震落了,余震數次,***計十余分鐘,環極樓正門上方第三、四層厚墻被震裂,裂口近20厘米,長近3米壹尺多寬。可是地震過後,由於圓樓的向心力和架構的牽引作用,裂縫竟奇跡般地慢慢合攏,僅留下壹條細長的裂痕,而整個樓體安然無恙、巍然屹立。有的日本朋友參觀後說:“這樣的樓建在我們東京那就太好了!” 在環極樓的中心點上,用力跺腳或放聲呼喚、歌唱,可以聽到十分明顯的回聲,好像北京天壇的回音壁。

環極樓還有壹個很特別之處:樓內部中心環無祠堂之設,而是空曠的院落。這在永定眾多土樓中是絕無僅有的。這在重禮循綱的封建社會是不可思議的。環極樓因此又被稱為“忤逆樓”。人們在感嘆環極樓的建築藝術時,也不無敬佩建築師的富有創造性的反叛精神。 奎聚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宮殿式結構的方形大土樓,遠看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城壹體,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樓前圍墻上有兩窗,似虎眼,建築時便是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而設計的。設計人是翰林學士巫宜福,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壹百多年裏,樓裏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學生有20多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 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打開中門迎接。樓內檐梁雕刻十分精美,“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福裕樓位於湖坑鎮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公元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多萬光洋,經歷三年時間才建成,占地面積7000余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壹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墻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壹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樓名也是張星炳題寫。 清末,樓主林氏三兄弟,經營條絲煙和煙刀生意,產品銷往日本、東南亞各國發了大財,富甲永定。他們還捐巨資興辦“日新學堂”。日新學堂也是由張星炳設計,是壹所典雅富麗、中西合壁的學堂。這個學堂辦起後,培育了不少人才,名氣遠揚,許多外鄉人都來“日新學堂”讀書。 “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壹等好事還是讀書”,“福裕樓”裏人才輩出。

黎元洪任總統時,林遜之(林仁山之子,振成樓的設計制造者)為中央議員,其書畫、對聯也很出名,“振成樓”對聯幾乎全是林遜之壹手之作。林遜之的弟弟林亮之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先後擔任閩候、惠安、寧化縣縣長。解放前任永定中學校長多年。解放初期被評為開明人士。下洋鎮初溪村徐氏三世祖建於公元1419年(明永樂十七年),距今五百八十余年,為永定現存圓樓中年代久遠又結構特殊的壹座。壹般圓樓,小的設置兩處公***樓梯,大的設置四處樓梯,底層相通且層層環廊通達,相互往來,十分方便。唯獨此樓,按底層每戶從壹樓到四樓各自安裝樓梯,各層通道用木板隔開,七十二道樓梯把全樓分割成七十二個獨立的單元。房間、樓梯、隔墻全用杉木材料構建,全靠鄰隼頭銜接,不用壹枚鐵釘,竟也穿越了近六個世紀的風霜雨雪,與厚達二米的生土墻壹起依然挺立。初溪土樓群形成於13世紀初,同樣依山而建,土樓與層層梯田構成壯麗景觀,氣勢磅礴恢宏。

  • 上一篇:民俗是什麽意思
  • 下一篇:如何設立壹個合理的家庭理財規劃方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