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土地上的聲音,它載送著土地上的悲、歡、離、合,源源不斷,綿綿流淌。
民歌,深切的反映人們的生活與情感,經萬人之口,通萬人之心,是勞動人民思想、感情、願望和理想的寄托,是勞動人民心靈深處的聲音。因此,壹切歡樂和痛苦、無奈和憤怒、愛意和離傷、熱烈和諧謔......種種感情都會不可避免的反映到民歌中來。
民歌的作者和傳唱者就是勞動人民自己,他們有最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在長期的勞動、生活與鬥爭中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誌,這就要求壹定要用自己的藝術手段表達出來。勞動人民創造民歌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心聲。如《繡荷包》抒發了少女對情人的壹片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川江船夫號子》、《打夯號子》等表現了勞動人民在與自然鬥爭時的豪邁氣概;而《長工苦》、《攬工歌》則傾吐了遭受欺淩壓迫的長工們的悲苦情懷。
在山東,壹說起民歌,大多數人壹定都會提起《沂蒙山小調》。小調還被稱為“家曲”,在演唱時不受環境、對象的限制。由於小調根植本鄉本土,與地方方言結合緊密,包孕著濃郁的民歌情調,展現絢麗的鄉土風姿,深受人們喜愛。小調像歷史長河中揚帆鼓浪的輕舟,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更新,具有茁壯的生命力。小調的歌詞,形象生動,寓意深刻,加上襯詞的穿插,很有特色。小調歌詞反映的社會面極為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角落,濃縮著不同的風華,是歷史流光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表述。
民歌所表現的是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非常真實和深切的,是勞動人民心聲的深切體現。
我國民族眾多,分布很廣泛,其居住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50%以上,如此廣闊的地域和復雜的自然環境,必然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民歌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輝煌的音樂傳統是各族人民***同創造的。少數民族同漢族人民壹樣,都對中國的音樂做出過傑出的貢獻。歷史上的多次民族融合,使各民族的音樂在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壹定的***性。而偉大的中華民歌就是各民族音樂相互交融、相互吸收、相互促進的結果。民歌就在這壹次次的交融中相互學習並被勞動人民廣為傳唱,正是這樣壹些樸實真切的民歌,把各族人民的心緊緊連在了壹起。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團結地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用民歌這種表達方式傳達生活的幸福和民族的團結。所以數,民歌是各民族***同的結晶,是民族凝聚的紐帶。
民歌是人與自然結合的產物,黃土民歌是黃土文化的積澱,是黃土人民世世代代的苦難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先輩們特別不容易,他們需要淒涼婉轉或高亢悲愴的調子來抒發情感,民歌就是他們心靈的呼喊。
雖然身在湖北的我從未親睹黃土地,但我知道我的心連著那片土地,那是中國的脊梁,背負著民族沈重的歷史,承受著長久的苦難。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為緩解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的壓抑感,創造了這樣壹種具有濃濃黃土味的黃土民歌。民歌記載著民族的歷史,是先人生活的記錄。不懂得黃土地,不懂得黃土地上的人們,就無法讀懂中國。江南小調讓我們認識陰性的中國,黃土民歌則使我們了解陽性的中國。聽黃土民歌,妳會想到寸草不生的黃土高原和渾黃渾黃的黃河水。黃土民歌是中國音樂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由於黃土地區地廣人稀,風俗淳樸而民風剽悍,加之茫茫的草原、高山大川對民族性格和鄉土文化的直接影響,大部分黃土民歌粗獷、豪放、高亢而挺拔,極富陽剛之氣。黃土民歌就是中國民歌的脊梁,是中國民歌之魂。
在我國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上,傳統音樂的五大類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豐富的。其中民歌是最早形成的,在其他傳統音樂體裁的形成和發展上,民歌起著積極作用,許多歌舞、曲藝、戲曲和民族器樂的品種是直接或間接在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如各地的“花燈”歌舞、“花燈戲”“花鼓戲”;說唱音樂中的牌子曲類、琴書類、雜曲類中的大部分曲種;“河北吹歌”等樂種及許多民族器樂曲牌,如《梳妝臺》、《剪剪花》等均由民歌發展移植或改編而來。所以說,民歌是民族民間音樂的基礎。
常聽到有人說:“我很喜歡音樂,可就是聽不懂音樂。”美國著名作曲家科普蘭曾經這樣說:“如果妳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作為大學生,只要相信自己的音樂潛能,不斷的傾聽音樂,就會越來越多的獲得音樂美感。而對於民歌,要在傾聽民歌的前提下主動去體驗民歌,這樣就會產生自己對民歌的感受和理解。作為壹個大學生,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增多,求知欲的盛切,如果對祖國民歌知之甚少,當在事業上成功時,會感到自己感情深處的欠缺。所以我們必須要去學習、繼承和發揚祖國的民歌。除了通過反復的“聽”,還需要理性的去理解民歌作品,與審美體驗相結合,才能進入壹個更崇高的情感境界。
民族精神是壹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在壹個各種文化、各種潮流交匯撞擊的時代,中國人不能離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不能丟掉自己的民族特征。中國民歌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壹名大學生,更應當為保護和延續這些勞動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瑰寶做出貢獻。願真正的民歌不要在我們這個時代成為絕響。
壹、《中國民族音樂欣賞》課的任務除了讓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欣賞之外,更大的意義還在於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 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會中,就產生了歌舞和歌曲。現在出土的文物中,就有新石器時代(約壹萬年至四千年前)的吹奏樂器——陶塤。在中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過音樂文化繁榮昌盛的時代。周代(公元前十壹世紀-前256年)就曾出現過龐大的宮廷樂隊。特別是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音樂高度發展,處於當時世界音樂的先進行列;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壹些國家的音樂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中國民族音樂壹般分為五大類,即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每類音樂又各有多種體裁、形式、樂種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間歌曲之分;民間歌曲中又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長歌及多聲部歌曲等不同的體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區、民族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點。又如民族樂器,早在兩千多年的周代就有七十多種樂器了。現在經常使用的樂器已達兩百多種。按其演奏方法和性能,可分為吹管樂器、拉弦樂器、彈弦樂器和打擊樂器四類,這些樂器既能獨奏,又能組合成各種形式和樂隊進行重奏和合奏,並具有獨特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可以說,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二、 民樂最突出的特點是寫意性,也就是烘托壹種精神氛圍,壹種心靈感受。比如《高山》、《流水》,並非直接對景色進行細致的描寫,而是寫情,以情見景。正如子期所說----“巍巍乎誌在高山”、“蕩蕩乎誌在流水”,是 “誌在”,而非景在也。在這裏,有人會認為筆者把寫意(和寫實相對)和寫情混為壹談了。但實際上,寫意描繪了客觀事物經過心靈投影之後的影象,在很大程度上經過了人的感情的加工,並進壹步抽象化為音樂形式表露出來,落在紙上而為譜,發於聲則為樂。
民樂的這種寫意性與民樂體裁大多為獨奏或少量樂器合奏,而很少有樂隊合奏、協奏這壹事實十分吻合。大型樂隊長於細致入微的景物、色彩描寫,精於大範圍氣氛的烘托,而心靈深處的意境所至,則是獨奏和少量樂器合奏的專利。在西洋古典體裁中,最貼近心靈的是室內樂,如弦樂四重奏之類,也很好地說明了這壹點。
在這裏,要告訴大家:聽聽民樂吧,妳不會失望的。
民樂的另壹個特點是個體性----寫個人之意,抒個人之情。這與西洋音樂中的室內樂很相似,但在民樂中似乎沒有,或者說很少有與西洋交響音樂相匹配的體裁與作品。不只沈浸在個人情致裏,而是反映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的音樂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江河水》等,但是這樣的作品並不是很多。應當說,過於強調意境,過分地沈浸在個人世界中嚴重地限制了民樂的發展,使民樂的音樂體系沒有達到西方音樂體系的廣度和繁榮程度。這是十分可惜的。
妳聽民樂,大部分時間不會感到酣暢淋漓、熱血沸騰,也不太經常感到纏綿悱惻,美得醉人,但它卻能充分調動起妳的心靈(如果妳真的在聽的話),讓妳產生壹種意境、氛圍,並融化在其中,從心底裏產生最細致、最真摯的情感。這就是民樂,我們中華民族自己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