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耆那教(Jainism),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壹,有其獨立的信仰和哲學。始創人為笩駄摩那(Vardhamana (梵語:)),前599年—前527年),他早於佛教的始創人釋迦牟尼出生,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
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Mahavira)笩駄摩那為第24代祖師(Tirthankar),也是最後壹位祖師。根據耆那哲學所述,所有的祖師都是人類。但是,他們已經通過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他們就是耆那的神。 尊者大雄誕生於2,593年(前599年)前的Chaitra月(現在的4月)上弦月第13天。出生地在印度比哈爾邦。他的生日以後被作為了大雄節(Jayanti)。
當時,代表舊勢力的婆羅門思潮固守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代表新興勢力的沙門思潮則要求打破婆羅門在宗教、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統治地位。在這種形勢下,筏馱摩那根據新興統治階級剎帝利的利益和要求,對耆那教進行了改革。
起源
耆那教自稱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相傳原有24位祖師,最早的創始人名勒舍婆。目前有歷史記載的是二十三祖巴濕伐那陀和二十四祖筏馱摩那。後者生於古印度吠舍離壹個王族家庭,屬剎帝利種姓,是釋迦牟尼同時代人,佛教稱他為尼乾陀·若提子(意譯離系親子);耆那教徒稱他為大雄。
根據佛經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蘇深摩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壹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地區外,統壹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據說,阿育王由於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於是停止武力擴張,而采用佛法征服。但阿育王並不像狄奧多西壹世那樣,使佛教成為國教,也沒有迫害其它教派,相反對婆羅門教和耆那教也予以慷慨捐助。由於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宣揚佛教
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法敕多為壹些道德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舍,並且親自朝拜佛陀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華氏城由帝須長老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使佛教成為了印度全國性的宗教。他還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錫蘭的傳教,使斯裏蘭卡至今都是南傳佛教的中心。治國方針
阿育王的治國方針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壹。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的,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對於羯陵伽國的征戰雖然對其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但是沒有廢除死刑。他雖然是佛教徒,但是對其它宗教也很寬容,容許它們的存在,婆羅門教、耆那教都得以***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追問: 還有什麽主要貢獻。主要講社會書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