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的秦漢服飾
秦漢時期政治的大壹統,使秦漢的服飾呈現出壹種迥異於前代的破舊立新之感。秦漢服飾最具特色的便是質樸而又大方的深衣。深衣制下,男女均為上衣下裳,且衣裳連接中間束以腰帶。深衣其特點是禪冠、朱衣、方心、田領、玉佩、朱履,所服總稱“蟬衣”。由於秦漢崇尚黑色,深衣用色較深,更彰顯古樸之色。
娟秀的魏晉服飾
魏晉時期,民族大融合以及玄學的興盛,使本時期的服飾在保留秦漢基本形式的基礎之上,發展出了兩大特色:北方的“褲褶”和南方的秀麗含蓄柔和。在少數民族的影響下,北方上衣下裳的形式發生轉變,少數民族的大口褲與上衣(褶)合稱為“上儉下豐”的褲褶,後發展為朝服。另壹方面,南方玄學佛學的流行,使社會盛行空談的玄虛風氣。上層人士的服飾多卷曲的紋褶,流暢的線條組合,給人寬適之感。
雍容華貴的唐裝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世家”,從杜甫這句詩裏我們依然能夠感受盛唐的氣象,唐代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文化藝術繁榮對外程度高,加之廣泛的吸收印度和伊朗的文化,所以這壹時期的服飾體現著華麗、開放、多樣等特點,而最能體現這些特征的就是唐代的女裝。女裝的特點是裙、衫、帔的統壹。在婦女中間出現了袒胸露臂的形象,我們從周昉的《簪花侍女圖》和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可以看到,這裏需要強調的是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開胸衫,所以在唐代不是所有女子都能半裸胸的。總之,從唐代那絢爛的服飾中我們更是直觀的領略到唐代的風度。
深沈高雅的宋服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宋代的文化總體表現壹種內斂的特性,體現在服飾上就是那種簡單、深沈的特點,再者宋文人地位提高,所以這時期在文人士大夫的影響下,宋服用增添許多文人氣質,顯得特別高雅。
宋代在皇帝的朝服上最有特色的是出現了通天冠,而且宋代皇帝的朝服給人感覺沒有以前那麽的華麗,官員的官帽大多是展腳襆頭。退休官員中流行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壹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漂亮的花邊。
堂皇的明裝
明代官服最具特色的就是“補子”,即給每級官員設計壹種動物圖案做標誌,把它繡在兩塊正方形的錦緞上,官員常服的前胸後背各綴壹塊,這種官服又叫補服。文官繡禽,武官繡獸,以區分等級。文官:壹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雀,武官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xi)鶒(chi),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明朝政府通過這種規定強化等級制度,維護統治。這種標明等級的“補子”後來被清朝吸收。這樣,盤領右衽、袖寬三尺之上綴補子,再與烏紗帽、皂革靴相配套,成為典型的明朝官員服飾。
華貴的清裝
清代是由滿族建立的,因此,清代的服飾充滿了少數民族特色。
清朝,男子服飾基本以滿服為模式,其中最顯著地就是將漢人的寬大衣袖改為緊身的窄袖,而這最以“馬蹄袖”為特色。在清代,凡有身份的男子都穿清式的長跑馬褂,長袍為大襟,窄袖口,官服為馬蹄袖,袍長至腳踝。
清代女服分滿式和漢式,兩者互相借鑒,各具特色。滿式女服主要是旗袍。初期的旗袍較為簡潔素雅, 後來花色搭配變得光鮮亮麗,對比強烈,十分搶眼。而漢式女服繼承明朝服飾以上身著襖、衫,下身束裙為主。
中西交融的民國服飾
民國建立,結束了封建帝制,民主觀念深入人心,從服飾上劃分貴族與平民等級的基本上消失了,這時的服飾更多著眼於美觀與實用。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飾是旗袍與中山裝。
旗袍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壹種時裝,是壹種東西方文化糅合具象並且獨具民族特色,適應現實生活,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在其形、其色、其風格、其意蘊上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理念的精髓。20世紀20年代旗袍外形改變比較明顯,衣身長度縮短,腰身收緊了許多;30年代旗袍盛行,改良式樣日新月異,流行領高;到了40時年代,趨向於簡潔,更加適應環境、舒適生活。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女性服飾文化的象征意義。
中山裝是由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設計推廣的。這種服裝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適合時代的發展潮流,振奮民族精神,壹經發明便受到當時革命民主人士的歡迎。後來的許多著名政治人物多穿中山裝,如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等,西方人又稱之為“毛裝”、“人民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