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喪習俗
西藏人死後有五種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壹些領主死後,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裏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托壹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壹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死者家屬在天亮前,要把屍體送到拉薩北郊的天葬臺,太陽徐徐升起,天葬儀式開始。不經允許壹般是不歡迎人們去觀看的。因為這是不太好的。
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青稞酒是農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長筒內,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壹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地出產的青稞釀制而成的壹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愛吃風幹的牛羊肉。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並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後面加個:"啦"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壹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壹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壹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口時,必須壹飲而盡. 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經筒,經輪不得逆轉. 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壹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壹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壹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藏袍較長,壹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幫典顏色,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壹。有金花帽、氆氌帽等壹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征之壹,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獻哈達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壹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它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壹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鬥裏抓壹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壹口,然後壹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後,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壹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壹綹白毛,表示吉祥。
去藏區旅遊除了了解藏族風俗習慣,還應該了解 藏族的傳統節日增加旅途的趣味;藏族的傳統節日有:藏歷年、擺花節、送魔節、亮寶會、充曲、世輪金剛節、薩噶達瓦節、雪頓節、沐浴節、望果節、降神節、仙女節、燃燈節、驅鬼節。
更多少數民族的相關信息可以查看四川旅遊網和電話聯系我們。
溫馨提示:少數民族的禮俗禁忌代表著民族宗教文化和文明習慣。旅遊者到了民族地區,如果對民族禮俗禁忌略知壹二,就可以避免麻煩,減少誤會,使妳旅途更順利 。
當地特有節日: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歷丁卯年(公元壹0二七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藏歷正月壹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卡賽),油馃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每家都要準備壹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谷鬥,鬥內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並準備壹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壹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二十九晚飯前在竈房正中墻上,用幹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古突)。在面團突巴中特意制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壹種夾心都有壹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壹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麽,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壹這天,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谷鬥等擺於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壹年人壽糧豐。大年初壹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裏背回“吉祥水”,然後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谷鬥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後依次抓壹點送進嘴裏。此後長輩按次序祝“紮西德勒”(吉祥如意),後輩回賀“紮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圓滿)。儀式完畢後,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壹壹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初二親友之間相互登門拜年祝賀,互贈哈達。男女老少都穿上節目的盛裝,見面互道“紮西德勒”、“節日愉快”,此活動持續三五天。藏歷新年期間,在廣場或空曠的草地上,大家圍成圈兒跳鍋莊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鈸、鑼等樂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為節、歡歌而和,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整個地區沈浸在歡樂、喜慶、祥和的節日氣氛之中。在城鄉演唱藏戲,跳鍋莊和弦子舞。在牧區,牧民們點燃篝火,通宵達旦地盡情歌舞。民間還進行角力、投擲、拔河、賽馬、射箭等活動。
2、沐浴節
沐浴節,藏語叫“嘎瑪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在西藏至少有七八百年的歷史。在藏歷七月六日至十二日舉行,歷時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說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優點,即壹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不損喉,八喝不傷腹。因此七月份被人們稱為沐浴的最佳時間。時值夏末秋初,萬裏高原風和日麗,天高雲淡。無論是城市、農村還是牧區,男女老少全家出動,來到河邊溪畔歡度壹年壹度的沐浴節。屆時,藏族人民攜帶帳篷和酥油 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紛紛來到拉薩河畔、雅魯藏布江邊,來到青藏高原千江萬湖旁爭相下水,盡情在水中嬉戲,遊泳。他們在河灘草坪樹蔭下搭起帳篷,圍上帳幕,鋪上卡墊。老年人在河邊洗頭擦身,年輕人在河中洗澡遊泳,孩子們在水裏嘻戲打水仗,此時的婦女們也毫無顧忌地盡情沐浴,把身體和全家的衣物都洗得幹幹凈凈。休息時,壹家人圍坐在帳篷裏,品嘗芳醇的青稞酒和噴香的酥油茶。帳篷裏時時飄出陣陣歡聲笑語。沐浴節這七天中,人們不僅天天來到河邊沐浴,還要把家裏所有的被褥統統清洗幹凈,所以沐浴節既是藏族人民所喜愛的傳統節日,又是壹年壹度最徹底的、群眾性的衛生活動。
3、望果節
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歷史,是西藏人民渴望豐收的傳統節日。“望果”是藏語譯音,“望”藏語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為轉圈,意為“繞地頭轉圈”。雅魯藏布江中遊和拉薩河兩岸的農村,非常盛行過“望果”節,其他地方也有,但節日稱呼有所區別,拉孜、定日壹帶,稱為“雅吉”,即舒服的夏日;工布巴拉雪山周圍是半農半牧區,稱為“ 幫桑”,即吉祥草地,時間差不多,都在莊稼黃熟,準備開鐮之前舉行。解放前,藏族是在 “鳥王”——大雁南飛的季節到來之前過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重要的文化現象,關於它的 來歷、儀式、地或性特色 多姿多彩。?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後,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望果”節歷時壹至三天,於秋收前擇吉日舉行。每年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節日盛裝,有的打著彩旗,有的擡著青稞、麥穗紮成的豐收塔, 豐收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舉著標語,有的敲鑼打鼓,唱著歌曲和藏戲,有的擡著毛主席像,繞地頭轉圈,繞圈後,人們攜帶帳篷,青稞酒,壹邊說古道今,壹邊狂歡暢飲,有的還舉辦傳統的賽馬、射箭、賽牦牛、騎馬拾哈達和歌舞、藏戲比賽。商業部門也組織物資交流,供應民族特需商品和日用百貨,收購土特產品。望果節過後,開始了緊張的秋收播種。
4、轉山會
藏族傳統節日,又稱沐佛節、敬山神。流行於甘孜、阿壩藏族地區。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誕辰時,有九龍葉水為其沐浴,故又稱沐佛節。每年這壹天,甘孜藏區遠近群眾身著民族服裝,匯集到跑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們先到寺廟裏燃香祈禱,焚燒紙錢。然後轉山祭神,祈求神靈保佑。轉山後,支起帳篷進行野餐,演藏戲。唱民間歌謠,跳鍋莊舞、弦子舞,騎手們還進行跑馬射箭比賽。在此期間,人們還要舉行物資交流活動和其他文化體育活動。
5、采花節南坪縣博峪壹帶藏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舉行,節期兩天。傳說,很久以前博峪是壹個荒僻的山溝,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樹葉和獸皮做衣服。壹天,從遠方來了壹位叫蓮芝的姑娘,她美麗善良,心靈手巧,教會了當地人們開荒種地和織布縫衣,還采來百合花為人們治病。有壹年五月初五 這天,蓮芝上山采花,被鎳風卷下懸崖摔死了。人們很悲傷,便在這壹天上山采花紀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節。
6、黃龍寺廟會
黃龍寺廟會是阿壩州藏、羌、回、漢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夏歷六月十五日在松潘縣黃龍寺舉行。座落在阿壩州松潘縣岷山南麓叢山中的黃龍寺,它背依海拔5700多米岷山主峰雪寶項,因山頂上的清泉帶著鈣質飛騰而下,鋪滿了壹條乳黃色、猶如壹條黃龍飛騰而下的自然奇景,鑲嵌著3400多個大小彩地,它們相互連接、五彩交輝。後人建寺,以廟會吸引鄰近省、州、縣信眾朝拜,逐漸形成民俗節日。
每年農歷六月初十起,各地遊人或騎馬,乘車或徒步,帶上炊具、帳篷來到這裏旅遊。集會上,人們不但要觀賞黃龍寺的風光,而且舉行藏戲表演、民歌對唱;青年壯士們,還要進行摔跤、射箭等活動。六月十五是節日的高潮,黃龍寺及周圍的山腰林間排滿各種土特產品,形成盛大的物資交流會。老人們進寺燒香,祈祝禱壹生平安。年輕人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7、牧民節
阿壩州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下月初舉行,節期壹般為壹周。節日前,家家戶戶打掃衛生,在太陽快下山時,將垃圾向西邊倒去,意在讓太陽 的火焰將壹切不祥之物燒化。然後,各家準備好青稞酒、酸奶等節日食品。節日的第壹天早晨,各家父女爭背吉祥水。然後,用加奶的吉祥水洗臉洗手,用 洗凈的手燒柏香,祈求水草豐盛、牛羊興旺。接著,全家圍坐壹起歡宴。節日前三天,各村寨跳舞唱歌,比賽摔跤和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不出村外。三天後, 人們開始走村串戶,相互祝賀節日快樂。每天夜晚,人們聚集到村寨外,燃起篝火,載歌載舞。
8、俄喜節
為藏族傳統節日,流行於木裏縣壹帶。節期在每年農歷臘月初七日。傳說,古時候木裏壹帶很富庶,西藏和雲南的八個藏族支系千裏迢迢遷來居住,定居那天,是臘月初七日,人們聚集在壹起唱歌跳舞,縱情歡樂。以後,每年這壹天都要舉行紀念活動,世代相傳,成為固定節日。節日前壹天,各家忙著準備 豐盛的食物。節日這天,全家圍坐在壹起,舉杯暢飲。按習慣,要讓貓和狗飽餐壹頓,如果它們先吃肉後吃飯,就兆示著來年風調雨,農牧業豐收。夜晚。 人們圍著壹堆堆篝火。對唱山歌和跳舞。
9、謝水節
流行於冕寧縣壹帶。每年農歷三月初六舉行。其主要內容是求雨和祈子。是日,喇嘛帶上用糌粑做成的青蛙、蛇和癩蛤蟆,每家隨去壹二人。來到水溝邊,喇嘛壹邊念經壹邊把糌粑做的動物放到水中。返回時,大家打著雨具,嚷嚷鬧鬧,表示雨已下起來了。接著,人們去敬壹個圓形的塔子。塔內放有壹把刀子和壹個小鑼鍋,代表生育。久婚無子的婦女向塔神許願,祈求生子。敬塔後生了孩子的儂,該日要去敬塔還願。
10、上九節
流行於寶興縣壹帶。每年農歷正月初九舉行。是日,人們匯集到山下,舉辦燈會和表演獅舞等,盡情歡舞高歌。夜晚,舉行別具壹格的男女對壘摔跤,結果常常是男敗女勝,引起轟堂大笑,將節日活動推向高潮。
11、賞花節
又稱看花節,流行於馬爾康壹帶。每年農歷六月舉行,時間壹般3-5天,有的地方長達10余天。人們帶著食品、帳篷,騎著駿馬,成群結隊到野外遊玩,欣賞山花。他們搭好帳篷,熬好酥油茶,盛滿青梨酒,壹邊吃喝,壹邊賞花,壹邊祝福。晚上,燃起篝火,高歌歡舞。節日期間,還要舉行摔跤、賽馬等活動。也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機會。
12、觀花節
藏語叫“若木鳥”,是觀山的意思,每年的農歷六月十八舉行,壹般是以各村寨為主,壹起下帳房遊耍,每次的活動,少則三四天,多則十來天。過觀花節期間,人們向前來參加遊玩的客人敬獻哈達,並熱情地迎進帳房,盛情款待。到了夜晚,男女老少手拉手,在舞隊首領手中的串鈴伴奏下,圍著篝火,踏著優美的舞步,唱著民歌、載歌載舞,以至通宵達旦。
13、賽馬會
流行於紅原縣等地。每年農歷七月壹日舉行,節期壹天。賽馬是是藏族民眾十分喜愛的壹項活動,它不僅是農牧閑暇之余集合、交流農牧業 生產經驗的場所,而且是藏族人民精神的展示。在所有民間傳承流播的藏族節日中,幾乎都少不了賽馬活動。賽馬不僅以母題形式在節日中顯現,更為重要的是,建立在對馬濃郁信仰之上的藏族人民,就形成了這樣壹個民族傳統的 “賽馬節”,並且此項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屆時,該縣及附近各地藏族群眾身著傳統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直到賽馬場,進行多種形式的賽馬活動。有集體比賽速度的,有分隊進行接力比賽的,有表演跑馬射箭的,有表演賽馬技巧的,十分熱鬧。賽馬結束後,人們就互相交換土特產品。
14、插屋頂旗
插屋頂旗為藏族節日習俗。每到新年,各家即將壹面刻有藏文經文的紅黃白三色布旗插在屋頂上。禳災祈福。布旗高低大小不壹,色彩也因地而異。有的白布紅邊,有的紅黃相間又飾以黑色條紋。旗面多為長方形,也有方形和三角形的。有將旗綁在旗桿上,有的則紮在樹桿上。有的插壹面旗,有的插幾面旗。
15、白馬歌會
為白馬藏人節日習俗。流行於平武縣,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行。白馬藏人能歌善舞,傳統的文化活動在漢區的春節期間舉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新文化的傳入,他們萌生了創立自己節日的願望。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1982年舉行辦了首屆山寨歌會。從此約定俗成每年舉辦壹次。
16、林卡節
藏語稱“孜木林吉桑”,意為“世界歡樂日”。也有人稱之為“郊宴”。是西藏自治區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娛樂日。每年藏歷五月壹日左右舉行,節期不定,有些地方長達十多天。屆時,藏族群眾扶老攜幼,帶上食品、青稞酒、酥油茶、卡墊、帳蓬,以及各種娛樂用具和樂器,來到幽雅恬靜的林卡(藏語音譯,意為園林、花園,其中多植柳樹,所以民間又把逛林卡稱之為“耍柳林子”)。在草坪上、古樹下支起白色的帳蓬,圍上幾塊床單或塑料布,鋪上卡墊,壹邊彈六弦琴,壹邊喝酥油茶或青稞酒,歡聚野宴。有的打撲克,有的下棋、打克朗球或聊天談笑,還有的在綠草地上歡歌漫舞。此外,節日期間,還要舉行壹些宗教儀式和騫馬、射箭等文體活動。
當地飲食民居:
藏族食品主要是糌粑、肉和奶制品,牧區和農區略有區別。
糌粑,是農牧區普遍的主食。它是將炒熟的青稞用石磨加工成面粉,又稱“炒面”。酥油,是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奶油。肉,有牛、羊肉,偶爾也吃獵獲的野牲肉。煮好的牛羊肉,也稱“手抓肉”。吃時壹手持刀,壹手抓肉,故叫“手抓肉”。藏民常愛吃的還有腸子,有血腸、肉腸、幹腸和面腸。
茶: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料,也是待客的主要飲料之壹。茶主要有:糌粑茶、奶茶和酥油茶。
糌粑茶:它因以糌粑為主要原料,故名糌粑茶。飲用時,先在碗底放壹小勺糌粑,稍微壓壹下,便不至於壹倒茶水,糌粑從碗底全翻上來,然後放少許奶渣、酥油,如有白糖撒上壹點也可以,再往碗裏倒上茶水。藏語稱糌粑茶叫“卡豆”或“豆瑪”。
奶茶:是牧區藏民和半農半牧區藏民的日常飲料,藏語稱“俄甲”。奶茶的制法是,在茶壺或茶鍋裏放進茯茶,讓水沸煮,待熬成咖啡色,這就是馬茶,也叫茯茶,然後往熬好的茶水裏放進鮮奶,再燒開即成奶茶。奶茶能止渴、消食、解除疲勞。
酥油茶:是藏民普遍喜飲的佳品,也是待客的最佳飲料。制普通的酥油茶時,將茶葉熬成紅湯,熬好後,把茶渣篩濾出來,又將趁熱的茶湯倒人事先放有酥油、食鹽的桶內,再倒過鮮奶,沒有鮮奶的可用奶粉代替,同時打幾個雞蛋倒入桶內,用打茶工具在茶桶內不斷地攪和,使酥油等食料充分而均勻地溶於紅茶中,然後裝入陶制的壺內,放在微火上保溫,以便隨時趁熱取飲。制做上等的酥油茶,還要在上述佐料中,加人事先碾細的核桃仁、花生來、芝麻等,壹般是隨制隨喝,並要趁熱。酥油茶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脂肪,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酸奶:主要在秋夏兩季飲用。其做法是:將新鮮奶煮沸,倒入容器中,待牛奶不燙手時,加入酸奶酵頭攪勻,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幾小時後,牛奶凝固成嫩豆花狀,即成酸奶。飲用時,加上白糖。酸奶,具有鎮靜、催眠、開胃、補氣等作用。
農牧區食物,主要有青稞,用來制作糌粑。玉米、小麥等,制成面粉,作面條、饃饃、油餅、包子等。農區比牧區蔬菜較為豐富方便。不論農牧區藏民都喜食用白菜、圓根葉子做成的酸菜;喜歡用青稞、玉米釀造的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