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社會,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時等“八字”寫在紅帖(庚帖)上,外套大紅封套,封內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各2顆,取成雙成對、早(棗)生(花生)貴(桂圓)子(蓮子)的吉祥之意。還用紅綠絲線系上太平錢、福宇錢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緣的美意。封套面上寫“天作之合”4字。庚帖請回後,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後,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定婚約,舊稱“定親”。建國後,定親習俗已逐步被自由戀愛所替代。
二、婚 嫁
舊時,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納聘帖,送禮金、飾品,俗稱“茶禮”。女方接帖後回以答聘帖和禮品。然後男方選定成婚日期,請媒妁通知女方,俗稱“送日腳”。佳期那天,先行迎鸞禮,由媒妁領人將新娘禮服(俗稱“七事衣”)和魚、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妝由媒妁領人送到男家。嫁妝到達男家後,新郎坐轎出發去女家迎親。迎親彩轎有兩頂,壹頂由新郎坐著到女方迎娶,壹頂空著準備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嶽家後,嶽父母設筵招待,稱“請女婿”。筵後新女婿辭別嶽父母上轎。女兒上轎時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轎中,俗稱“抱上轎”。彩轎到了男家,停在廳前,由壹對兒孫滿堂的老夫妻揭開轎門,新郎、新娘雙雙出轎,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禮。禮畢,由儐相攙入洞房。進房時,由壹人用兩只布袋輪流鋪在地上讓新人踏著走,稱“代代相傳”。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紅氈。接著新郎、新娘出房拜見父母,並向賓客行禮,然後再回洞房,吃合歡宴,飲交杯酒。此時洞房中紅燭高燃。合歡宴的每樣食物必須有剩余,取“有吃有余”之意。同時宴請賓客。宴後,賓客進洞房鬧新房。最後新夫婦安寢。建國後,婚嫁禮儀大為簡化,有的由單位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實行旅遊結婚。
三、婚後余禮
吉期後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後,先拜見公婆,公婆賞給飾品或銀錢,稱“見面錢”。接著挨次拜見族內尊長和賓客。與平輩、小輩見面則作揖,並互贈禮品,稱“行團圓禮”。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婦朝北坐,家人東西陪席,同桌吃飯,稱“吃團圓晝飯”。午後,新郎帶著新娘至女方拜見嶽父母及女方尊長,隨送糖、茶葉、蓮心、桂圓等幹果,俗稱“雙回門”。女方父母和尊長將見面錢賞給新女婿。接著嶽父母設筵請新女婿。返家時,嶽父母也送糕點果品,稱“送榮歸”。吉期後第三天,女方的父親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親親自出門迎接,進屋後由新娘出來拜見,然後設筵招待,稱“會親”。至此婚嫁禮儀方告全部結束。新婦出嫁後l個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贈送物品作賀,稱“做滿月”或“做生日”。新夫婦結婚後第壹年的端午節,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並將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稱“送夏幛”。新婚當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節令,如清明、端陽、中秋、冬至、春節等,新女婿都以應時禮品送往嶽父母家,稱“四時八節禮”。
壽慶
無錫人慶壽壹般不在生日,而在春節舉行。父母虛齡滿60歲時,子女要為父母慶壽,以後每10年慶壽1次。60壽慶,稱花甲初慶。70、80壽慶分別稱七旬、八旬大慶,也稱七秩、八秩榮慶。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齡,稱雙壽。親友前來祝壽,賀禮壹般不送銀錢,而是送壽幛、壽聯或壽酒、糕點、幹果、水果等。考究的則送壽盒,壽盒中盛饅頭、糕點、壽面、壽燭、壽桃等,稱為壽盤。壽盤數壹般要成雙,以求吉祥。近年來時興送蛋糕。
慶壽時講究擺壽堂,壽堂陳設壹般是中懸壽星圖或松柏圖,中堂兩旁掛壽聯,聯句有的是自撰自書,有的向裱畫店(或書畫店)定購。大多選用現成的祝頌詞語。壽堂前設壹供桌,上面點燃壽燭。兩側懸掛綢幛。中間的綢幛上貼用金紙剪成的“壽”字或“壽比南山”等詞語。慶壽時擺壽筵。有壹道點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壽桃。不吃米飯,而是吃面,稱為“長壽面”。如果父母未及壽誕或虛齡不滿60歲而亡故,有錢人家常在父母的誕辰日做冥壽,以後每10年舉行1次。
喪葬
老人彌留之際,子女要守候在老人身旁。老人將死未死時,為他(她)洗浴或揩身,穿衣,著鞋襪,戴帽。舊時人死後入殮,棺木不封,稱小殮;3天後再大殮,全家舉哀,大殮後即闔棺,釘上喪門釘,由漆匠在棺蓋合縫處用生漆調和的石膏,填補縫隙。再在靈柩前設靈
老人死後,子女即向親朋好友發出訃告或哀啟,親友即前往吊唁。出殯壹般在三朝、五朝,少數在七朝、九朝。出殯之日先行祭奠,親友鄰裏對著棺材跪拜。孝男、孝婦跪在棺旁,遇長輩祭奠行禮時要回拜。祭奠後靈柩起行,靈位由長孫捧持。出殯回來時,常由親戚或族中年長而夫婦雙全、兒孫滿堂的人穿吉服先行進門,稱紅綠進門。此時在門外點燃芝麻萁、豆萁、樸樹枝,取節節高、“樸樸”長之意。送殯回來的人都要跨火而過,稱跨火。進門後吃糖圓子,取甜甜蜜蜜的意思。最後吃喪筵。
建國後,棺木土葬逐步改為火化殯葬,繁文縟節的喪葬禮儀被簡化。單位幹部、職工去世後常開追悼會。
生育
孩子生下後,首先要向娘家報生。第二天,舊法要給嬰兒服三黃湯(用大黃、黃連、黃芪煎湯),用以瀉瘀積、祛腸熱、清胎毒。孩子出生第三天叫三朝。外婆家在這壹天要把衣服、鞋帽、飾品,連同魚、肉、饅頭、面等食品送到女兒家祝賀,叫“做三朝”。三朝這天辦面筵,宴請鄰裏、親友,稱“三朝面”。從三朝至滿月,產婦坐月子。期間親友向產婦送雞、魚、肉、蛋和胡桃、芝麻、雪片糕等;給孩子送衣服、鞋帽等,叫做“送庚”。送庚時間不能超過滿月。滿月時又要做滿月,辦面筵,第壹次為孩子剃頭,親友賞給孩子押歲錢。孩子滿100天或周歲時,有的也辦面筵宴請親友。舊俗:給孩子取名字要排八字,視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哪壹行而定。壹般取所缺壹行的偏旁命名,如缺金就以金或以金作偏旁的字為名字;缺木則以木作偏旁的“林”、“根”等字為名字。舊時孩子生下後還有寄名的風俗。找寄爺寄娘壹定要找生肖相合和多子女的人。
農 業 習 俗
壹、燒 田 財
夏歷年初壹,無錫農家不掃地,認為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開始掃地,把垃圾堆在屋角,稱“聚財”。至正月半傍晚,把積存的垃圾挑到田頭燒掉,作為肥料,稱“燒田財”、“灼田畝”。
二、懷 蠶 種
蠶農在清明時節,用棉衣裹著蠶種,或放在懷裏孵化。有些蠶農在夏歷三月初三懷抱蠶種登山,預祝蠶繭豐收。
三、擡 猛 將
俗傳猛將神姓劉,能驅蝗蟲,農民很崇敬,在惠山建猛將廟奉把。夏歷七月間,水稻吐穗時節,農民搶著猛將神像在田間巡視,稱“擡猛將”。在神像經過處,插上小紅旗,以示受到猛將神保佑,蝗蟲不敢為害。
商業習俗
無錫的商業歷來繁榮,百業俱全,其習俗大同小異。
壹、商店開張
舊時商店開張,先擇吉日,拜財神,祈求發財。規模較大、實力較雄厚的商店,開張時放鞭炮,掛招牌,宴請賓客,拉攏關系,打折扣銷售商品,以招攬生意。小型商店或夫妻店,張貼寫有店號的紅紙,放壹陣鞭炮,即開張營業。
二、糧食交易
無錫是全國四大米市之壹。進行糧食交易的傳統形式是茶會。無錫有米稻茶會、黃豆雜糧茶會、小麥茶會、面粉茶會,買賣雙方每天上午都到定點茶館,壹面飲茶,壹面看樣、論價、成交。同行之間為了探聽或交流行情,或為了欺騙顧客,進行投機活動,常常使用暗語、“切口”。糧食業的暗語,如白粳稱撇日,秈米稱尖嘴,糯米稱撚糍,蠶豆稱天蟲,赤豆、綠豆、黃豆稱滾菜,稻稱木梅,小麥稱縮蟹,元麥稱拉大。“切口”有“唐切”(或稱“唐翻”)和“燕切”(或稱“燕翻”)之分。
廟 會
舊時無錫城區的廟會與迎神賽會、節場同時進行。以十廟最著名,即夏歷二月初八祠山廟會(祠山廟全稱為祠山廣惠行廟,俗稱張王廟、張大帝廟),三月初九清名橋松滋王侯廟會,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嶽廟會,四月十五北門外府城隍廟會,五月十八北門外梨花莊延聖殿廟會,五月二十八舊城隍廟會,六月十壹西門外太保墩劉侯廟(俗稱西水仙廟)會,七月二十五惠山張中丞廟會,八月十八東門外延壽司殿廟會,九月十九新城隍廟會。在這些廟會中,除七月二十五惠山“張大老爺”不出會外,其他各廟的“大老爺”都出會。出會時,把“大老爺”擡出,前有旗傘儀仗為導,並有執事隸役簇擁,隨後有高蹺、臂鑼、大刀、馬叉、茶擔、輪車和扮演各種戲文的隊伍。無錫城區的廟會,盛於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日軍侵占無錫期間,僅民國33年(1944年)三月二十八“府殿老爺”出過壹次會;抗日戰爭勝利後,僅民國35年三月二十八惠山東嶽廟“東嶽大帝”出過壹次會,以後廟會停止。無錫農村的廟會,從夏歷正月初九泰伯廟會開始,接著是三月香汛,各地廟會不斷,至四月初八抵陀寺廟會結束,故有“落魄泰伯廟,收魂抵陀寺”之說。建國後,無錫縣未舉行過迎神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