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贛州市寧都縣田頭鎮:寧都縣田頭城隍廟元宵“妝古史”活動,已延續近400年。“妝古史”活動於正月十二日和十五日舉行,首先由廟裏集中用木制衙轎式的小轎,打造底座與框架,使用時以彩綢、紙花、金銀首飾裝飾故事六臺,第壹臺裝的是《天官賜福》,內坐壹童男扮演天官,表示新的壹年家家升官發財。第二至第六臺內坐童男童女裝扮成故事人物,除《天官賜福》外,其他古史內容每年不盡不同。“妝古史”隊伍經過的村莊鞭爆響個不停,方園百裏都有人前去參觀。這種民俗代表的是客家地區對漢民族文化的壹種信仰。
2、吉安市安福縣柘田村:吃新節又稱嘗新節,是安福縣特有的壹種漢族傳統民俗節日,吃新,源於周代。吃新節沒有固定的日期,在開鐮收割前舉行。吃新這天,男女均不外出勞動,家家戶戶張羅著過節。男丁首先到稻田,摘取飽滿成熟的稻穗,供於祖墳、祠堂、神龕等處;婦女則將新谷舂成白米,煮成新米飯。節日的菜肴有雞、鴨、魚、肉和新上市的蔬菜,全部粘米粉蒸熟。
3、南昌市南昌縣的向塘鎮:向塘‘燈棍節’興起於明朝洪熙元年當地胡氏家族,後傳入鄧氏,是南昌縣地方民俗之壹,俗稱‘豎神燈’。整個燈棍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三節組成,不斷升高,寓意竹保平安,來年節節高。竹子頂端為采摘下來的新鮮竹葉,寓意新年新氣象、子孫代代繁衍、欣欣向榮。“燈棍節”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壹種農民祭祀活動,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4、宜春市銅鼓縣:“六月六,曬紅綠”,“曬紅節”由銅鼓縣客家人的傳統節日“婆官節”演變而來,又叫“天貺節”。這是夏季農閑、濕熱、莊稼初熟之際壹個喜慶歡快的小節日:凡出嫁的女兒,都要帶著兒女到娘家團聚;天晴的日子,將經過黃梅天的衣物、書籍拿出來曝曬;六月間百蟲滋生,人們開展祭祀活動,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5、萍鄉市上栗縣:牛帶茶燈是上栗地區特有的年俗娛樂文化。元代開始,每逢春節,來自上栗最西邊的壹個村莊水源村的牛帶茶燈藝人們便走村串戶,登門表演,為人們送吉祥、送祝福。據《萍鄉市文化藝術誌》載,牛帶茶燈最初為牛燈,由兩人表演,壹人在前提著用竹篾紮制糊紙而成的牛燈,壹人在後扶犁邊歌邊舞。歌詞祈禱五谷豐登、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