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汪口村的價值特色

汪口村的價值特色

(1)中國古代鄉村依托聚族而居形成的宗族制度,在汪口古村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之成為今人研究和了解已然消失的中國宗族制度的“活化石”。宗族制度是聚族而居的鄉村普遍施行的壹種社會制度。汪口是典型的宗族社會鄉村。建有祠堂,其俞氏宗祠,現保存相當完好,還修有不同年代編寫的族譜家乘。建立了由戶長——房長——族長構成的組織管理體系。這壹組織掌握

著“三田”的收支,掌握著制訂村規、祠規、鄉約和“開祠堂”處置村中事務的權力。汪口還將這些規約“膳列粉牌,懸掛祠內”。規約內容有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封建倫理,也有職業當勤,崇尚節儉,重視教育,尊敬長老,濟貧救災,撫孤恤寡,護林防火,禁止賭博等有益規定。(2)在中國傳統“風水”理論指導下的村落選址布局和規劃建設,營造出汪口古村落“天人合壹”的人居環境和優美的建築景觀,在中國建設規劃與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風水”理論在中國已有2000多年歷史,作為自然現象的天、地、風、水對人類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住宅、村落選址的好壞可決定屋主和村子的興衰。在這壹理論指導下,汪口是建築與周邊地形地貌、山水風光和諧統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古村落的典型。汪口的建築布局近似網形,以壹條官路正街做“綱”,十八條直通溪埠碼頭的主巷道連著錯落有致、縱橫發展的小巷,將民居織成壹個個“目”。“風水”學認為,網形不能釬井,所以汪口這個擁有千余人的古村落至今沒有水井。

(3)源於孔子,盛於朱子的中國理學思想和尊儒重教的傳統,滲透在汪口古村落的構成要素之中。發展到中國的南宋時期,婺源人朱熹弘揚光大了孔子的儒學思想,創立了“理學”,成為此後中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800余年的主流思想。朱子故裏婺源以及汪口古村,歷來崇尚“讀朱子之書,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延至明清時期,汪口建有書院、文昌閣、文筆塔等教育場所和祈求文運昌盛的標誌性或風水建築。汪口村現存的書院有存輿齋書院、養源書屋。大夫第、壹經堂、守訓堂、懋德堂、生訓堂、守訓堂、政德堂、慎知堂等等,都是明清時期汪口村信奉理學的富商們的建築精品。

(4)“徽商”為汪口古村落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也使這個古村落成為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徽商”留下的遺跡,汪口村依托水路交通有利條件發育成為壹個因水興商,以街為市的“商埠名村”,在為數不多的皖南徽州商業交通型古村落中,具有獨特的典型意義。明清時期(14世紀——19世紀),隨著人口的發展,由於“地狹人眾,力耕所出,不足以給”,這種格局所提供的生產生活資料顯得越來越貧乏。為了謀生的需要,汪口村人大量外出經商。300年來,多少年輕人壹襲青衫,壹裹幹糧,風塵仆仆,闖蕩通都大邑,日夜辛勞,從事茶、木、糧、棉、布、典等行業,參與開辟了稱雄中國歷史上商界著名的徽州商邦(簡稱“徽商”)。他們經商的財富,相當壹部分回流到家鄉,置田地豪宅、築街巷碼頭、浚河壘堰,建祠續譜、興辦書院,繁榮村落。皖南徽州地區古代水路交通要道有兩條,壹條是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運河——長江,另壹條就是從婺源境內發端的星江——樂安江——鄱陽湖——長江。汪口正處於婺源水路交通“通舟止此”的端點。古代商業“沿水而興”,在15世紀末至19世紀,汪口是皖南有名的商埠和貨物集散地。為了便於商船通行和深水碼頭的建設,婺源的大學者江永(1681年——1762年)在距汪村水口設計建造了“平渡堰”。平渡堰的建成促進了汪口商業碼頭的加速發展。繁盛之時,汪口村有18個河埠碼頭供商貨轉運。18個碼頭與村中南北向18條街巷對應相連,直達村落的縱深處,以便利貨物集散。人流、物流的匯集,促進了汪口當地商業的繁榮。村中東西向的主街道是官路正街的商鋪建築多為二層,大門為可裝禦的長排木板,形制有前店後坊式、前店中坊後宅式、下店上宅式等。除正街商貿外,在村中大街小巷,每天24小時都有流動小販不停地吆喝穿行,熱鬧非凡。汪口古村的諸多構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

(5)汪口古村落完善的生產、生活設施的建設,營建出壹個理想的人工環境,提供了優越的人居條件,是中國古代不可多得的鄉村規劃建設的範例,對於今天人居社區的規劃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汪口的水路是婺源通往鄱、饒水系的端點碼頭。發達的交通優勢使汪口成為名聞徽州壹府六縣的商埠名村。670多米長的官路正街,以街為市。河埠碼頭、商鋪、貨運集散場地等商業服務設施十分完備。汪口村的排水系統至今還保存完好,可以使用。為了防火需要,汪口村每年九月重陽節都有壹個“水龍會”,這天要在河灘檢修水龍(消防器材),做消防演習,以備不虞之

需。上述這些可以證明,汪口古村落從村落選址、平面設計到各種生產生活設施的建設和管理,都已經有自覺的規劃意識,並在宗族的管理下,有效地組織了實施。 (6)獨特的建築風格、高超的建築技藝、極高的文化品位,使汪口古村落成為中國古代民間建築傑作的博覽園。汪口古村落清壹色的徽派建築,統壹規整,墻連瓦望,蔚為壯觀。外部表現為粉墻黛瓦、飛檐戧角;內部表現為四水歸堂,木質構架;裝飾上表現為“三雕”精美;布局上表現為規整靈活。全村265幢古建築完好率達98%以上,汪口是完整地保存了徽派風貌的典型古村落之壹。“粉墻黛瓦”是隨著制磚、制瓦和石灰生產技術的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南方多雨潮濕,磚墻瓦頂是擋雨排水的最好材料,粉墻則利於濕氣揮發。“飛檐”的出現,建立在成熟的鬥拱技術基礎之上,可以遠距離排泄屋頂雨水,使之不淋濕墻體和木質構件。“戧角”則是為封擋隔壁人家火災的火勢而築的“馬頭墻”上的裝飾。由於徽州古村中青壯年男子多外出為宦、經商,家中只有婦孺老人,為解決防盜問題,外墻上只有高處開很小的窗戶,為解決室內采光、通風、排水等問題,“四水歸堂”的內天井應運而生。房屋木架構或擡梁,或穿鬥,多為二層,也有三層,肥梁瘦柱,不施油漆,以利於木質水份揮發,不易腐爛。就審美和觀念層面而言,潔白的粉墻,黝黑的黛瓦與青山綠水相輝映,是最美的色彩搭配;飛檐戧角的曲線,富有最優美的視角形象;樸素的原木紋理與雕刻圖案相得益彰,格外典雅;天井則被人們賦予了采天地之靈氣,聚肥水財氣於壹家的觀念色彩。伴隨著生產工具和材料工藝的不斷改進,徽派古建築出現了斜撐、鬥拱、卷棚、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等等建築技藝,使婺源的古建築愈顯華麗、壯美、氣派。大梁多為用料碩大的“冬瓜梁”,立柱由明代梭形向方形轉化,梁與柱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柱及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墻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多用青石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磚雕、石雕、木雕由淺雕向深雕、圓雕、透雕、鏤空雕發展,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文化氣息濃厚。汪口古建築的文化品位除了表現在粉墻黛瓦、飛檐戧角、“三雕”內容的文化底蘊之外,還表現在:每幢建築都取有雅致的堂名,反映主人的誌向心願;室內家具裝飾典雅清幽,八仙桌、太師椅、壓

畫桌、時鐘、東瓶、西鏡、書案、茶幾,無不散發書香氣息;屋內柱子和板壁上掛有楹聯、字畫,擺設古董櫥、架,體現出“書鄉”人家的情趣。 船 汪口是壹個由於水路交通發達而形成的商業性古村。理由有二:(1)由於“地狹人眾,力耕所出,不足以給”,明代中葉開始,汪口人大量外出經商,參與開辟了稱雄中國商界的徽商時代。(2)明清時期,徽州交通“取道有二:壹從饒州、鄱、浮(即江西壹線),壹從杭、嚴(即浙江壹線),皆壤地相鄰,溪流壹線,小舟如葉,魚貫尾銜,晝夜不息”。汪口古村正處在由徽入饒水路的端點。十八個溪埠碼頭與十八條街巷相連,中間有官路正街以路為市,使汪口成為壹個萬商雲集、舟船相連的“商埠名村”。汪口古村的諸多構成要素,都深深打上了商埠名村的烙印,曾對古徽州與古饒州的社會經濟發展起過重要作用,具有區域範圍的深遠影響。

  • 上一篇:求壹些適合朗誦的背景音樂
  • 下一篇:泰山童子包含了什麽樣的寓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