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佛殿內的佛壇上,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十壹尊彩塑,這是除敦煌莫高窟尚存的二十四尊五代彩塑外,全國寺廟中唯壹保存的五代作品。主佛兩側的弟子是迦葉和阿難,阿難年輕,圓臉龐,光澤,勾勒出他的神性與智慧。菩薩,壹坐壹立,紅綠相間的羅裙貼身,上身是瓔珞點綴,雪白肌膚,清秀面目。壹下子讓我想起敦煌莫高四十五窟著名的唐菩薩立像——那位美麗豐腴的女子形象。她嬌柔尊貴之態,留給後世無盡的贊美和遐想。唐五代,十世紀,離盛唐畢竟不遠,模仿也有標準。不過,真是不能比了,形似容易神似難,亂世的五代,哪有唐的雍容大氣,從內向外滲出的自尊、高貴、自由、自美、恬靜、慵懶……那是學不來的。
有著修長身形的侍女,婀娜多姿,高身量的美女在任何時代都令人矚目。其中有壹位穿著極樸素的女孩,灰色布褂,顯然是底層的侍女,體型較粗壯,微微含笑,沈穩內斂,賢惠質樸,心善面慈。她手捧壹小碗,正準備給主人端去呢。緩緩移動的步態,悄無聲息,宛如“蒙娜麗薩”的永恒微笑。中國式的“蒙娜麗薩”,壹樣動人心魄。
坐像,五代的金剛,怒目圓睜,大嘴咧著,頭向後仰。極端的神態,自然主義的表達,頗似現代的雕塑作品。
壹幅壁畫,是清代的人物畫,線條準確,飄逸,人物有神韻。他乃佛家信徒,持杖行走,壹只像豬樣的黑犬跟著他。天上白雲只壹筆勾勒,他身著帶毛的上衣,七分褲,胡子翹起,這是清的遊僧圖。
擡頭仰望,萬佛殿頂有藍白兩色琉璃小人兒,正騎在飛檐之上,怒目與歡喜,面目像西域少數民族的粟特人。我被二位的表情深深感動了,歷壹千年的時光,我們互相註視著。深諳,喜怒哀樂的表情乃人生永遠的外在,那心裏的熱愛,感激,卻往往不可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