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而言,周歲宴、周歲禮、抓周是必不可少的。
1、孩子壹周歲時,大人們會給孩子換上壹身全新的衣服,可選傳統唐裝或小禮服。
2、在生日宴上親朋好友們會給孩子送上壹些寓意美好祝願的禮物,如長命鎖、如意金等。
3、最重要的就是抓周了
“抓周兒”的儀式壹般都在吃中午那頓“長壽面”之前進行。講究壹些的富戶都要在床(炕)前陳設大案,上擺:印章、儒、釋、道三教的經書,筆、墨、紙、硯、算盤、錢幣、帳冊、首飾、花朵、胭脂、吃食、玩具,如是女孩“抓周兒”還要加擺鏟子、勺子(炊具)、剪子、尺子(縫紉用具)、繡線、花樣子(刺繡用具)等等。壹般人家,限於經濟條件,多予簡化,僅用壹銅茶盤,內放私塾啟蒙課本《三字經》或《千字文》壹本,毛筆壹枝、算盤壹個、燒餅油果壹套。女孩加擺:鏟子、剪子、尺子各壹把。由大人將小孩抱來,令其端坐,不予任何誘導,任其挑選,視其先抓何物,後抓何物。以此來測蔔其誌趣、前途和將要從事的職業。
如果小孩先抓了印章,則謂長大以後,必乘天恩祖德,官運亨通;如果先抓了文具,則謂長大以後好學,必有壹筆錦繡文章,終能三元及第;如是小孩先抓算盤,則謂,將來長大善於理財,必成陶朱事業。如是女孩先抓剪、尺之類的縫紉用具或鏟子、勺子之類的炊事用具,則謂長大善於料理家務。反之,小孩先抓了吃食、玩具,也不能當場就斥之為“好吃”、“貪玩”,也要被說成“孩子長大之後,必有口道福兒,善於‘及時行樂’”。總之,長輩們對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壹周歲之際,對小孩祝願壹番而已。
抓周在南朝已普遍流行江南,其發生時間當更早壹些。故又有人根據民間流傳的《三國外傳》,將抓周的起源時間推前至三國時代。
相傳,三國時吳主孫權稱帝未久,太子孫登得病而亡,孫權只能在其他兒子中選太子。有個叫景養的西湖布衣求見孫權,進言立嗣傳位乃千秋萬代的大業,不僅要看皇子是否賢德,而且要看皇孫的天賦,並稱他有試別皇孫賢愚的辦法,孫權遂命景養擇壹吉日。是日諸皇子各自將兒子抱進宮來,只見景養端出壹個滿置珠貝、象牙、犀角等物的盤子,讓小皇孫們任意抓取。眾小兒或抓翡翠,或取犀角。惟有孫和之子孫皓,壹手抓過簡冊,壹手抓過綬帶。孫權大喜,遂冊立孫和為太子。然而,其他皇子不服,各自交結大臣,明爭暗鬥,迫使孫權廢黜孫和,另立孫亮為嗣。孫權死後,孫亮僅在位七年,便被政變推翻,改由孫休為帝。孫休死後,大臣們均希望推戴壹位年紀稍長的皇子為帝,恰好選中年過二十的孫皓,這時壹些老臣回想起先前景養采用的選嗣方式,不由嘖嘖稱奇。其後,許多人也用類似的方法來考校兒孫的未來,由此形成了抓周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