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箏派代表曲目是《蘇武思鄉》、《嘆顏回》、《哭周瑜》。
1、《蘇武思鄉》。樂曲以漢朝蘇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終堅貞不屈,忠漢不移這壹動人故事為題材。樂曲開始采用了深沈的旋律和緩慢的節奏,配以左手的滑按、小顫、滑顫、大顫等技法,使人似乎看到在冰天雪地的北國,已近暮年的蘇武步履艱難地放牧在北海邊。
2、《嘆顏回》。樂曲描寫孔子的弟子顏回死亡後,孔子悲痛惋惜的心情。曲中用遊搖、小顫技法,增添了曲調的傷感情緒。
3、《哭周瑜》。樂曲是流行於南陽、泌陽壹帶的板頭曲之壹,演奏中錯落有致的剔打,淒婉欲絕的走吟,悲壯蒼涼的重顫,莫不和曲情渾然壹體。此曲在表演時,經常和《嘆顏回》聯綴演奏。
河南箏派形成歷史:
河南箏派主要流傳於河南省境內。傳統的河南箏曲主要來源於“河南大調曲子”。“河南大調曲子”,原稱“鼓子曲”,是從明朝中葉至清朝乾隆年間流行在開封的小曲為基礎逐漸演化而來的,後流傳於洛陽、南陽等地。
清末民初,有人將鼓子曲中易於傳唱的小曲、雜調作為民間歌舞踩高蹺的曲子,名為“小調曲”,即為河南曲劇前身。
之後,洛陽、開封等地的鼓子曲衰微,唯獨南陽壹支獨存,並有新的發展,為有別於“小調曲”而稱“大調曲子”或“南陽大調曲子”,延續至今。河南傳統箏曲就是長時間經歷代箏人在大調曲子的基礎上不斷提煉、豐富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