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炸油條是用含鋁的明礬做起發劑,容易引起重金屬鋁在體內沈積。據說有文獻和醫學案例證明,鋁是引起阿茲海默癥(老年癡呆)的壹個重要誘因。所以有壹段時間,大家都不怎麽敢吃油條。
後來炸油條的添加劑原料、工藝,都做了改進,現在吃起來就放心多了。
想起來有壹年,外甥女去法大參加自主招生考試,有壹道考題就是問“油炸燴”是哪壹種食物的俗稱。
外甥女回來後考她媽媽,外加我們兩個姨娘。我們三姐妹和外甥女壹樣,都沒有拿到分。
於是小姑娘開始給我們講“油炸燴”的故事。
說南宋時候,奸佞丞相秦檜和他的壞老婆王氏,設毒計害死了忠烈的嶽飛嶽雲父子,激起老百姓心中強烈的恨意。
於是就有人琢磨著捏了兩個極醜的面人,背對背粘在壹起,下到油鍋裏炸,用以開解心中對秦檜和王氏的憤恨,起的名字就叫“油炸燴”。
前段時間到河南省湯陰縣的嶽飛廟去參觀,看到跪在嶽飛廟前的秦檜、王氏塑像,還想起外甥女幾年前,從法大自主招生面試回來,給我們講“油炸燴”故事的情景。
六年多的時間,轉眼就這麽過去了,外甥女如今早已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這個故事我卻仍然記得真切。
今年來到鄭州的時候,吃到壹種類似油條的油炸面食,當地人叫它“油饃頭”,有點短短的長條狀,不是很規則。
早餐時,河南人用它跟粥、豆腐腦、胡辣湯搭配,是很好吃的壹種主食和餐點。
油饃頭比油條的口感略綿軟些,咬開後,截面的孔洞也沒有油條那麽大,有些油饃頭裏面還加了黑芝麻和細碎的蔥花,加了鹽,吃起來很香。
有時候我會多買壹些拿回家,當做點心,與酸奶搭配,也是很不錯的。
壹道簡單的面食,從北到南,不但形狀和工藝有了些許改變,名字和味道也大不相同。
食物由於被賦予了文化和地域的內涵,所以味道也會發生些改變。所謂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就是這個道理。
在鄭州,還吃到壹種叫做“小茴香”的油條。手指粗細,15厘米左右長,裏面加了茴香籽的顆粒狀粉末和鹽,趁熱吃,外酥內軟,濃濃的茴香味。有的餐廳用敞口類似燒杯樣的玻璃餐具,將茴香小油條豎著插在裏面擺放上桌,精致又好吃。
今年暑假時候,我嘗試著效仿茴香小油條,給小張先生炸過兩次“改良版”孜然加少許辣椒粉味道的小油條,也很成功。
在小張先生讀高中期間,我學會了炸油條,曾經把制作工藝和流程整理成文字 “自制美味營養油條”, 分享給了當時很多受做飯困擾的高三黨家長們。
如今,小張先生那壹撥孩子,大學二年級上都快要結束了。
看來,今年寒假嘗試著炸油饃頭,是我必須的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