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如臯人稱除夕為“三十夜”,主要活動有“煮陳飯、貼春聯、掛祖宗像、祭祖敬神、吃年夜飯、守歲。
農村裏還有封田、點天燈等活動。
除夕中午煮陳飯。
將糯米煮的飯裝入瓷盆或大碗裏,上插芝麻稭、柏枝、冬青枝,綴以金錢(黃紙)、銀杏、棗、栗等置於聖櫃上,並將陳飯鍋巴置於聖櫃的大花瓶口上或大盤子裏,直至“破五“(指正月初五)。
三
十夜貼春聯,包括喜箋、剪紙、門神、年畫等。
城裏稱賣這些東西的叫“賣紅貨”,農村裏稱做“放門對子”。
居民喜歡貼的春聯是“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和突出
姓氏的春聯。
如王姓貼“三槐世澤,兩晉家聲”;徐姓“南州世澤,東海家聲”;吳姓“治平第壹,至德讓三”;周姓“愛蓮世澤,細柳家聲”;張姓“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陳姓“穎州世澤,太邱家聲”;冒姓“榜花世澤,萬卷家聲”;胡姓“鄉賢世澤,理學家聲”等。
鄉裏人喜貼的春聯是“人壽年豐,時和世泰”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
還喜歡在米櫃上貼“金銀滿櫃糧滿倉”
、“五谷豐登黃金萬兩”等順遂條。
無論城鄉,廚房門上多貼上“壹人巧作千人食,五味調和百味香”或“雪水烹茶天上味,桂花煮酒月中香”的對聯。
商店貼嵌店
號的春聯。
如臯農村習俗,若是有了喪事,第壹年得貼綠色春聯,第二年貼黃的。
聯句壹般是“守我堂前三年禮,任它門外十分春” 、“天下皆春色,吾門且素風”,到了第三年,方可貼紅色春聯。
農民喜歡在堂屋門上貼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門神,在房門上貼麒麟送子等年畫。
再窮的人家,過年寧可魚肉不買,也要 *** 聯迎新,買香燭敬神。
除夕祭祖在中午,敬神在晚上。
敬神祭祖和拜佛的供品不同,神明和祖宗前供葷菜,佛和菩薩前供素菜和水果。
倘若亂擺壹氣,會被人恥笑不懂規矩。
如臯的歇後語“何四麻爹敬菩薩——葷素壹把下”就由此而來。
除夕晚,合家吃團圓飯,雞鴨魚肉畢陳。
葷菜中得有鰱魚,寓“年年有余”,有豬腸,寓好日長久;素菜中得有青菜,稱作“長庚菜”,黃豆芽稱作“如意菜”,吃豆腐以祈“代代富”……
除夕夜喝高梁酒,陳元酒守歲,要讓小孩先喝,依此到最長者。
“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後之酒。
”全家人在歡娛、祥和的氣氛中用膳。
不過,桌上的鏈魚只能看,不能吃,要留到上燈,因為要“年年有余”。
落籍如臯的蒙族、滿族人過春節,仍按民族傳統風俗,三十夜吃扁食。
原籍北方的漢族也吃扁食。
封田、點天燈。
農民家吃完年夜飯要封家具,即在家具上貼黃金錢(用黃紙鏃成1.5寸見方)或者印有“和合二仙”的小印件;要封田岸,即在芝麻稭上掛黃紙錢、和合二仙紙,然後插在屋檐上,謂之封檐。
插到田岸,謂之封田,以祈求永遠守住家產田地。
三十夜,要將家裏的各種容器放滿東西。
水缸裏的水要滿;磨眼裏要灌滿糧食;瓷罐裏要放滿花生或蠶豆、茶食、炒米等,以示豐足。
辦好這壹切接著用洋灰打元寶囤子,從室內外天井到田頭、地角都得打上。
清兵入關後,有滿族人定居如臯,帶來了他們過年點天燈的習俗,為如臯人所喜聞樂見,紛紛效仿。
那柱子上懸掛的壹串串天燈閃閃爍爍,給鄉下空曠寂靜的夜空增添了光明和色彩,渲染了過年濃郁的氣氛。
接竈。
如臯習俗“女不祭竈,男不拜月”,除夕晚上接回竈老爺由男人操作。
他們將新“請”的竈老爺像貼在龕子裏,兩邊貼對聯“上界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邊寫“司命府”。
然後點上香燭。
叩拜壹番就算是接竈禮畢。
守歲。
三十夜守歲,所謂“爺守歲爺長命,娘守歲娘長命”,大人小孩都夜深不眠。
長輩持壓歲盤給兒孫,盤內裝茶食、糖果,並有內裝錢幣的紅紙包,叫壓歲錢。
有童謠:“守歲家家盡不5,小兒辭歲到堂前。
紅繩挽就雙全結,壹串青錢壓歲錢。
”
過新年正月初壹早上,壹家人穿戴新裝,晚輩向長輩拜年,同輩人也互致祝福。
早上吃年糕、圓子、煮黑棗,寓意年年高升、早生貴子、團團圓圓。
然後放開門炮仗,爆竹三聲,寓意連升三級。
正月初壹上午,如臯人不開井廁、不掃地、不動刀剪、不倒垃圾。
如果初壹做活計,那會“壹年忙到頭”;如果掃地,便“越掃越窮”。
大年初壹,壹切言行都要圖個“吉利”。
如抓瓜子要說“瓜瓞綿綿”;抓糖要叫“甜甜蜜蜜”;抓棗子要喊“早早發財”,或“早娶新娘”、“早生貴子”。
入夜,各家早早就寢,稱“關財門”。
初二開始,鄰裏、親友互相拜年,主家盛情接待,給小孩紅紙包,叫“開財門”。
初二開始新炊,叫做“開生”。
從初三起,親戚、朋友、師生、同事間互相請客,叫“傳酒”,在農村謂之“請酒”或“交年酒”,壹般要請到月半左右。
初五是“五路財神誕辰”,要敬神,店鋪開張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