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包括掃墓、踏青、植樹、蕩秋千、放風箏、插柳、戴柳、射柳、折柳贈別、蹴鞠、殘花會、鬥雞、拔河、吃雞蛋、吃發糕、吃青團、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在此簡單介紹幾個:
1、掃墓
壹是清掃墓地。這是清明非常重要的習俗之壹,結合祭拜祖先,先清理掃墳地周圍的枯枝雜草,尤其是去年生長了壹年,墓地多是枯草叢生,高草枯枝比較高,如果不清理,顯得墓地非常荒蕪。
二是填土培土。從去年清明壹來 ,墳地經過寒雪冰霜,風吹雨打,日曬雨淋等等,墳地破壞比較嚴重。這時候,要提前準備壹把鐵鍬,給墳頭添加新土 整修墳墓,讓祖先房屋煥然壹新。
三是祭祀祖先。這是清明節最重要的環節,也是幾千年來的老傳統,傳承著人間孝道。人們準備好雞魚肉菜等祭品,焚燒大量的燒紙、紙質金銀財寶等,讓祖先不缺錢,應有盡有。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壹種文化傳統。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
廟祭是宗族的***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壹定是在清明之際。唐代以前北方壹些地區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2、踏青
清明期間是春意盎然的時節,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遊於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壹家老少在山鄉野間遊樂壹番。
踏青的起源,也與上巳節的出現有關。上巳節,日期為三月的第壹個巳日,故而得名。其源頭可追溯到遠古,即夏代之前的仍處於母系氏族的男女擇偶制度,當時未有婚娶,實行的是壹個氏族和另壹個氏族的季節性的群婚制度。
後來發展到對偶婚,進入父系社會又有了婚娶之禮,出現了父系家庭。經過壹個漫長的冬天之後,被寒風禁錮在屋內的青年男女們迎來春天,迎來繁忙的耕種、生產生恬,同時也有了擇偶相配、生育的需求。這樣人們便在祭祀地神(社神)、春神求農業豐收之後,又祭祀女性的生育神兼媒神以祈求子嗣繁衍,同時男女互相擇偶,歌舞歡會,然後相配。
當時,踏青的古俗是圍繞著這些主題展開的:迎來春天、迎祭生育神、沐浴祓禊,以求多育;男女青年則求偶,要春嬉、歡會、歌舞、放縱。另外還有跳儺驅疫、求雨雩禮等活動。
而清明節在發展的過程融合了上巳節的部分習俗,其中就包括踏青。
3、插柳
清明插柳習俗,其來源普遍存在三種說法。
①有專家認為,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②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道教、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道教的太乙救苦天尊和佛教的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道士在這壹天也會斫伐柳樹的東南枝,祭煉成柳簪的習慣。
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③還有壹種說法是,此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
介子推為明誌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讓晉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
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清明插柳戴柳成為紀念介子推的壹種象征 。
4、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在我國植樹節的發展中,由淩道揚和韓安、裴義理等林學家於1915年倡議設立,最初將時間確定在每年清明節。故清明節又名“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
清明植樹還跟祭祖有關,因為墳墓大都是在野外,往往會被雜草覆蓋,有時候去祭祖找墳墓都要花費好長時間。於是就有人在墳頭種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這樣就會更加顯眼了。
後來就逐漸被人們效仿,也變成了壹種習俗。
5、吃青團
相傳是因晉文公紀念“割肉奉君”的介子推,把清明節的前壹天定為寒食節,這壹天大家不能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而冷食是事先做好無需加熱的食品,青團正好是這種食品,大家也就紛紛吃起了青團,後來寒食跟清明節連在壹起,吃青團也就成了清明節的壹項習俗了。
另外,於清明節吃青團,還有壹個傳說,那就是清兵為了抓住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於是開始大力搜捕。當地的農民為了幫助陳太平,於是就用艾草加糯米粉做成又香又糯的青團,陳太平吃了青團之後順利逃回大本營。
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於是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就流傳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