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滿族歌舞

滿族歌舞

滿族是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滿族歌舞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按種類可分為祭祀歌舞和筵宴喜慶歌舞;按規模性質則可分為宮廷與民間歌舞兩種。

滿族人民能歌善舞,隆興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滿族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鬥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壹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壹半人扮在虎、豹等獸,壹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壹袖於額,後壹袖為背,盤旋進退,壹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薩滿祭祀歌舞

滿族的信奉薩滿教,在舉行祭神、祭天、祭祖先等重大祭典時,都以歌舞形式進行,薩滿是歌舞中的主要角色。在跳神過程中,薩滿腰系鈴,手執鼓,著神衣神裙,伴著神器聲響翩翩起舞。祭祀歌曲有《清神調》、《背燈調》、《跳餑餑神調》等,舞蹈有《腰鈴舞》、《單鼓舞》、《銅鏡舞》等。祭祀時載歌載舞,表達崇敬、贊美、祈求之情,後來發展成為滿族舞臺藝術的歌舞。

單鼓腰鈴: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壹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紮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裏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壹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大五魁舞: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壹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麅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筵宴喜慶歌舞

這種歌舞主要是《莽式空齊舞》,又稱《莽勢舞》。這種舞場面富於變化,形式有“男莽勢”、“女莽勢”、“對舞”、“襯舞”等。多於筵宴和喜慶場合中出現。

莽勢是滿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勢”壹詞是滿舞蹈的音譯。莽勢的表演形式在清人揚賓的《柳邊記略》中曾有記載:“滿洲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叠起舞,大率舉壹袖於額,反壹袖於背,盤旋作勢,日‘莽勢’,中壹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空齊’。猶之漢人之歌舞,蓋以此為壽也”。在清人吳振臣的《寧古塔記略》壹書裏記載:“滿洲人家歌舞名日莽勢,有男莽勢、女莽勢。兩人相對兩舞,旁人拍手而歌,每行於新歲或喜慶之時。上於太廟中用男莽勢禮”。

宮廷歌舞

宮廷歌舞是在節慶、出征、凱旋、慶典、筵宴等多項宮廷活動中出現。有些是滿族皇室貴族自娛自樂,有的是由專業演員表演的。清入關後除了其傳統的歌舞外,還全部接受了歷代沿續下來的禮樂制度,如郊廟朝會有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宮中筵宴時有中和清樂,丹陛清樂等。宮廷歌舞中的舞勢歌辭中融入了滿族傳統歌舞,與歷代傳統的樂章有不同之處。

慶隆舞: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壹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民間歌舞

滿族民間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或稱扭秧歌、鬧秧歌。這是民間傳統群眾性歌舞,逢年過節尤其正月十五元宵節最為熱鬧,每逢此時,各村屯都組織秧歌隊到各邊表演,表演者往往有各種扮相,或文人書生,或老翁老嫗,交錯歌舞,有說有唱。滿族的這種歌舞,無論男女老少皆喜歡。

秧歌舞: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藥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腰鈴舞: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 上一篇:浙江臺州哪裏有學習花式調酒師的?
  • 下一篇:婚禮現場迎親的步驟新郎必看婚禮當天迎親的五個步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