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炮制行當老藥幫,是建昌幫!

炮制行當老藥幫,是建昌幫!

2008年6月,建昌幫藥業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建昌幫中藥業發祥於南城,以擅長傳統飲片加工炮制、藥材集散交易著稱。藥業源於東晉,興於宋元,盛於明清,衰落於民國30-40年代。藥技流傳贛閩40余市縣,在臺、粵、港及東南亞地區也有影響。藥界至今還有:“藥不過建昌不行”之說。

”建昌幫”是我國南方的壹個古藥幫,其發祥地在江西南城縣建昌鎮(現福州市建昌縣),以擅長傳統加工炮制,藥材集散交易著稱。藥材加工炮制自成體系,流傳贛、閩40多個縣,影響遠涉臺、粵、港及東南亞。

建昌幫炮制技術流派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南糠北麩”的輔料差異、工具多樣性和壹刀多用,以及取法於烹飪(炆、煨等)的獨特炮制加工方法。

在工具方面

刀刨齊全,特色工具多。切藥刀與眾不同,把長,面大,線直,刃深,吃硬、省力,可壹刀多用。切片斜、薄、大、光。由於樟、建兩幫工具有所不同,舊時藥界有“見刀認幫”之說。

其創制的“雷公刨”相傳發明已久,沿用至今。不僅效力高且刨的藥片以縱片為多,均勻美觀。

其他銅鐵木陶等各種材質的特種工具如枳殼榨、檳榔櫸、香附鏟、澤瀉籠、茯苓刀、附子篩、麥芽簍、炆藥壇、圓木甑、豬肝色刀石、硫磺櫃、木火焙、篾烘籠等,均古樸簡便,各得其所,運用有別。

豚刀(建刀)、雷公刨是最具特色的加工工具,是全國有名的三種中藥加工刀之壹(另兩種是禹州大圓型禹刀,樟樹藥幫是小刀面漢刀)。

豚刀(建刀)即切藥刀具,具有“體重、把長、刀面闊大、刀口線直、刃深鋒利、吃硬省力、壹刀多用”等特點,適合切制根及根莖、藤木、果實、全草等類藥材,包括各種規格的片、段、絲、塊。雷公刨又稱藥刨,適合刨制長、斜、直、圓各形薄片或厚片,刨片片形均勻美觀,片張可大可小、可厚可薄,工作效率較高。

刀工包括拈個、斜捉、直握、手托四種,送藥切制法。

刨法包括藥鬥加壓刨法、手按刨法、壓板刨法、長鬥刨法四種,習稱“刀刨八法”。

藥界過去有“具刀認幫”,“刀法不同,建刀更有用”的說法。

在輔料方面

有選料獨特、遵古道地、制備考究、壹物多用的特點。其中尤以谷糠炒最有特色,如有谷糠煨、煆制藥材,蜜糠炒炙多種藥材,同時谷糠還用於凈選、潤制、吸濕、密封養護等,使“南糠北麩”成為南北藥幫炮制流派的壹個顯著區別。其它輔料,如白礬、樸硝、童便、米泔水、硫磺、砂子等的運用也各有特色。

炮制工藝方面

東晉時期醫藥學家葛洪在麻姑山采藥制藥,經過歷代醫藥人士不斷積累和發展,工具、輔料、工藝獨具風格,講求形、色、氣、味,在飲片炮制方面形成毒性低、療效高的特點。在建昌幫炮炙十三法(炒、炙、煨、煆、蒸、煮、炆、熬、淬、霜、曲、芽、復制和其他制法)中,尤以炒、炙、煨、炆、蒸法工藝特色為多。

建昌幫嚴守凈選、切制、炮制三關質量,充分運用或借鑒了烹調學技術。重視水制,處處講“四季水性”,“看水頭“”。有“”冬水善夏水煞”,“少浸多潤莫傷水”,“三分刀功七分潤功”,“切藥個徒弟,潤藥個師傅”等行話。水制註意區分四季水性,潤制藥材“看水頭”,有“冬水善,夏水惡”、“不明水性,就不懂水制”、“久洗無藥味,久泡無藥氣,少泡多潤莫傷水,無氣無味賣藥渣”等水制法經驗行話。另外還有”輔料雖貴,必不得短斤兩”、“謹伺水火不失其度,炮炙精細逞其巧妙”、“火制和水火***制與烹調技術相通”等等行話(規矩)。

“建昌幫”非常熟諳文武火候的運用,長於武火急速快炒,使飲片色艷,氣香;多用文火煨、炙,使飲片純真味厚;精於各種去毒工藝,使飲片毒低效高。創出了“建昌幫”中藥飲片系列拳頭產品,如煨附片、姜半夏、明天麻、賀茯苓、炆熟地、山藥片等。僅附子壹味就有四種炮制品(煨附片、陰附片、陽附片、淡附片),長年銷往閩、浙、贛各地。

炆,煴也。(出自《集韻》)即沒有火焰的微火。用微火燉食物或熬菜,近乎北方烹調法的“燒”,故有“南炆北燒”之說;指質韌的食物放入鑊(鍋)中,加入適量的湯水,利用文火炊軟及致熟的烹調方法。

具體炆法炮制工藝

取凈藥材,加水浸透後,放入炆藥罐內,加入清水,上蓋,移至圍竈內,罐周圍堆滿幹糠,點火炆2 ~ 3 天,中途加入砂仁、陳皮末等拌勻,炆至糠盡灰冷,藥熟汁幹時,取出,幹燥。

《江西省中藥飲片炮制規範》( 2008 年版)?

炆地黃

取生地黃,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加水浸透後,放入炆藥罐內,加入清水,上蓋,移置圍竈內,罐周圍堆滿幹糠,點火炆2 d,中途加入砂仁、陳皮末攪勻,炆至糠盡灰冷、藥熟汁幹時,取出幹燥至半幹,入容器內,用黃酒攪勻,待酒吸盡後,置木甑內,蒸4 ~ 6 h,取出,幹燥至半幹時,切厚片,幹燥。每100 kg 生地黃,用砂仁、陳皮末各1. 5 kg,黃酒20 kg。

炆何首烏

取凈何首烏片,浸透,加黑豆,放入炆藥罐內,加溫水,上蓋,移至圍竈內,罐四周放置木炭和幹糠( 每100 kg 何首烏,用木炭5 kg,幹糠80 kg) 點燃後炆1 ~ 2 d,至糠盡灰冷或藥透汁幹時,取出,幹燥,篩去黑豆渣; 再用黃酒攪勻,待吸盡後,蒸4~ 6 h,停火密閉壹夜,取出,幹燥。每100 kg 何首烏,用黑豆10kg,黃酒20 kg。

炆黃精

取原藥除去雜質,洗凈,用清水漂約1 d,取出,瀝幹水,放入炆藥罐內,每罐裝藥至2 /3,加入溫水,上蓋,移至圍竈內,罐間放入少量木炭,並堆放幹糠,點燃後炆1 天,至藥熟透汁盡,取出,幹燥; 用酒噴灑均勻,悶潤,待吸盡後,蒸4 ~ 6 h,燜壹夜,至轉黑色時,取出,幹燥至半幹,切斜厚片,幹燥。每100 kg黃精,用黃酒20 kg。

炆遠誌

取凈甘草,切段,打扁,與凈遠誌攪勻,置炆藥罐內,加溫水適量( 以平藥面為度) ,上蓋; 將罐移置圍竈內,按藥材100kg: 幹糠50 kg 的比例堆放幹糠於罐四周,點火,炆4 ~ 6 h,至罐內汁水基本吸盡時,取出,撿去甘草,幹燥。每100 kg 遠誌,用甘草6 kg。

加深理解:

炆熟地

?壹般制法

10~11月間挖取根莖,除去莖葉,須根,洗凈泥土,置焙床上緩緩烘悶至八成幹時,再搓撚成圓形即為幹地黃。再加米酒反復九次蒸曬至黑色即為熟地黃。

炆熟地制法

取生地以清水洗凈泥沙,水浸 15~24 h(其浸泡時間壹般以春、夏、秋、冬季節而定)。然後同水液裝入酒壇中,並分層次加入陳皮,水面應低壇口3寸左右,加蓋。再選壹避風處,用磚石砌壹圍竈,四角留有通風口,底層放入易燃物,上蓋適量的幹谷殼(糠皮)。將裝藥的壇放入中央,再發火,中途不斷加入谷殼,使其燃燒。炆24h左右,停火,待冷後倒出。原汁水另存放,將熟地黃曬至半幹,用原汁水加入米酒和砂仁(研細末)拌入熟地黃內使其緩緩悶潤吸幹,上木顫蒸壹次。再曬或打扁或竹刀切成片,然後曬至全幹瓦缸收藏待用。此法炮制的優點頗多,其操作工藝較簡便易行,滋補力勝於單蒸法。因地黃在陶器壇中文火慢炊,其氣香、味真,熟透後具有色黑如漆,味甜如怡,補血滋陰健脾胃等優點。

姜礬半夏

壹般炮制法

夏秋(7~9月)間采挖塊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擦去外皮,用水 (加少量明礬)漂凈後,曬幹或烘幹,即為生半夏。再加甘草石灰湯泡後即為法半夏。

姜礬半夏

取生半夏去凈雜質,大小分檔,倒入缸內用清水浸漂約3~4天 (具體浸漂時間應根據季節而定)。每天換水 2~3 次,如春夏季節可適量加些明礬同漂。然後撈出,晾曬至八成幹,待室內攤涼後,再每公斤半夏用明礬20g,樸硝24g。夏季用40g和少量醋液加適量冷開水沖和拌入半夏中腌數小時,再每公斤半夏用鮮生姜72g,大皂角、薄荷、陳皮、甘草各20g切碎,煎煮成適量的藥液攤涼。倒入半夏中浸泡,然後將麻布蓋於缸面,上放所煎藥渣密閉缸口放適當陰涼處。約七周後撈起,去除藥渣,長流水洗凈,曬幹。需用時開水泡潤,切中片曬幹即可。

“建幫”藥界炮制半夏是沿用晉代葛洪《肘後備急方》以輔料(佐藥)解半夏毒的經驗改革的藥物相互為制法。它具有協同和拮抗作用,飲片色澤鮮艷,異味和副作用小,還能增強燥濕化痰止嘔等功效,尤以用於停飲和濕邪阻滯之嘔吐最為適宜。

明天麻?

?壹般炮制法

春季出芽時采挖,質量較差,叫春麻;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的為冬麻,質較佳。挖出後,除去地上莖葉和蜜環菌絲,擦去外皮,洗凈,蒸或煮熟,壓平,切片,烘幹(中途用硫磺火熏壹次以防黴變)。

明天麻制法

取天麻大小分檔,先用米湯水洗凈,再用生姜搗爛取汁浸潤天麻12h左右(具體時間以吸幹姜汁為宜)。然後攤晾半幹入木顫蒸lh,取出,用木板加重壓扁(如春夏梅雨季節應用硫磺火熏壹次以防黴變)。晾潤至七八成幹時切或刨薄片曬幹備用。 天麻,味辛甘性平有小毒。乃肝經氣分治風之要藥,尤對風痰所致的頭痛,眩暈更為有效。它含有生物堿粘液汁等。因此,用生姜汁蒸制,較為適宜。既可解除它的毒性和麻味,還可增強它的鎮痙止痛,消風化痰,寬胸利腸等功效。經此法炮制後藥性轉溫,服用後效果良好,從未發現任何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煨附子

壹般炮制方法

夏季(6月中旬即小暑前後)采挖。切除地上莖葉,洗去泥土,用膽巴水(即鹽鹵)浸漂半月後,再投入水中煮熟(並加食鹽反復浸泡)即成鹽附子(用紅糖焦米水或少量菜油煎成濃茶色)。同清水***漂至微麻舌時,取出蒸熟,曬幹,或用黑豆甘草***煮透心再切片稱黑順片。將附子去皮尖,切片水漂,蒸熟用硫磺火熏壹次曬千,稱白附片或熟附片。

煨附子制法

陰附片

取生附子反復浸漂4~7天,每天換水3次,撈出,按層次入木甑內蒸至中間無白心時取出曬幹,需用時以開水泡潤切薄片曬幹即可。

陽附片

取生鹽附子漂凈,縱切厚片,入清水中浸漂3~6天,每天換水3次然後撈出曬幹(曬時要經常翻動)。用河內沙子武火炒至附片兩面鼓起,篩去沙子攤涼即可。

炆附片

取大個生鹽附子(又稱特級超雄)入缸中清水漂浸 3~10天(根據傳統經驗附子壹般按季節分為春三天、夏四天、秋七天、冬十天浸漂)。每天換水2~3次撈出攤晾半天,然後在室內選壹避風防火處,再用磚石砌壹圍圈(應根據附子多少而決定圍圈大小)高2尺。取適量谷殼灰或柴灰篩凈雜質平鋪地面,再將附子放入逐個站立放平,或頭尾交錯壓緊,至沒有空隙(不能重疊)。

每公斤附子加鮮生姜120g,切薄片平鋪於附子上面,再加蓋二層牛膠紙或草紙。要求蓋嚴,再平鋪食指二節樣厚凈灰,灰壹定要蓋平,否則易燒壞附子。然後再放稻草等易燃物於灰上,再倒入幹燥的谷殼後發火。待谷殼全部燒完後再攤晾1天,取出附子篩去灰屑,再入木甑清蒸12h,曬至全幹需用開水泡潤切薄片(飲片要求:斷面有微孔,呈角質,黃黑色,透明,光亮為佳),晾曬幹即得。

張禎祥老人被譽當今建幫“第壹人”

他從14歲就進入當時的建康藥店學習“建昌幫”飲片炮制技藝,至今沒有壹天離開過中藥,是“建昌幫”炮制技藝的正宗傳人。如今,幫中的“煨附子”、“陰附片”、“淡附片”等特色飲片在南城只有他壹人能夠嫻熟地炮制。

為能夠將“建昌幫”中藥業發揚光大,早在1982年春,張禎祥就積極參與縣醫藥衛生學會開展的“發掘整理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技術”科研課題,將自己掌握的飲片炮制技術口述成文,和其他成員壹起***同編纂完成了23萬字的《建昌幫中藥傳統炮制法》專著,制作了經專家鑒定的200多個“建昌幫”特色飲片標本,使“建昌幫”炮制技藝的傳承有了可靠的參照藍本。

在張禎祥的家中,老人端出了兩箱100多本、近500萬字的“藥工劄記”,那是他平時在炮制過程中的經驗積累,凝聚著他壹生的心血和汗水。

張禎祥老人說:中藥包括藥材、飲片、中成藥,同樣的藥材因為炮制技藝不同,其藥的毒性和有效成份不壹,所以同壹種中藥飲片有不同藥效的“炮制名”。現在許多中醫不懂炮制,開出的藥方只有藥名而沒有“炮制名”,進而極大地影響了中藥的療效。以黃連為例,經過炮制後,黃連可分為醋黃連、豬膽黃連、黃連炭、茱萸黃連、姜黃連、酒黃連等六七種,每種黃連的療效都不相同,單單開出“黃連”兩字藥方,根本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功效。同時,懂得中藥炮制技術的人又太少,致使許多中藥只能是作為原藥材使用,這在壹定程度上又制約了中醫的發展。

  • 上一篇:湖北黃岡紅安程家廈屋砦堡歷史
  • 下一篇:物聯網應用領域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