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水滸傳》裏,陽谷縣的西門大官人某天在大街上溜達,突然被壹根從天而降的棍子砸到了腦袋。西門官人擡頭壹看,上面是潘金蓮正在“架窗戶”,壹不小心把棍子掉了。這壹根棍子,就砸出了壹段故事。
宋朝人早上起來要“架窗戶”,這在現代人看來很難理解。
與現代的玻璃窗不同,古代人的窗戶材質千變萬化。有錢人用紗布,絲綢,明瓦,窮人則用竹席,木板,木架。窮人家的窗戶材質透光性很差,白天關上後屋裏壹片黑,所以早上要用竹竿把窗戶撐起來。
到了明代以後,“紙”成了做窗戶的普遍材料,它透光性好,而且便宜。 “窗戶紙”後來成為中國人造窗戶的必備材料,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是用紙來糊窗子。
紙非常薄,而且脆弱,都不用拿手去戳,下雨的時候都可能被雨水打破。古裝劇裏的偷窺戲和刺殺戲都有戳穿窗戶紙的戲份,既然這麽脆弱又不安全,中國人為什麽選擇用紙來糊窗戶?除了紙之外,還有哪些材質的窗戶?
壹、窗戶的進化史熟悉古代建築的人都知道,中國的建築講究“通透”,也就是通風透光,古人認為這樣的房子不會阻擋“氣”的流通,有益於人的身體。
古人的房子設計比較輕巧,結構規整的房子都有大開窗,不像西方建築那麽敦實。除了墻壁是磚石之外,中式建築的柱,梁,門,床都是木質的,窗戶鏤空,上面貼著不同的材質。
說起傳統建築上的窗戶,很多人就想到“窗戶紙”,但是中式窗戶並不止用紙,紙在東漢時期才發明,而且早期的紙質量較差,還不足以遮風擋雨。
中國古代的窗戶的材質,幾乎包括了所有能想到的衣物布料和建築材料。 原始時代,人類走出洞穴後開始用木石建造房屋,為了讓屋子明亮,房屋上就有窗戶。以“河姆渡人”的原始房屋為例,他們的窗戶上沒什麽結構,就是墻壁上掏了個窟窿,直接用用動物皮或者織物遮擋。
到了先秦時代,那時紙還沒有發明,古人人用木頭或者布料做窗戶。秦國人的窗戶叫“牖”,就是用木架子撐起的壹個網格結構,晚上會用木板堵住。 而東方諸侯的貴族已經開始用紗布或者絲綢做窗戶了,老百姓則雖然找個東西放在窗戶上,成語“甕牖繩樞”,就是說把破甕放在窗戶上遮擋,形容家裏貧困。
漢代出現了紙,但那時候造紙技術原始,紙非常脆弱,而且比較寶貴,寫字沒問題,但是做窗戶還不太可能。 在漢代到隋唐的幾百年裏,中國人還是用木頭,布料,紗等物品做窗戶。隋唐時期造紙技術被改進,紙的韌性更好,疊在壹起就可以用來糊窗戶。
二、窗板窗欞窗戶紙,三位壹體的防護窗戶紙並不是薄薄的壹層,以唐朝的歷史文獻來分析,當年的窗戶紙大多使用“稿紙”,而且不止壹層。 就算是用多層紙張,紙張的防水能力還是很差,水壹打就爛掉,所以古人在窗戶紙表面刷上油,油紙透亮防水,在唐宋時期漸漸流行起來。
油紙窗戶的出現影響了後世,在還沒普及玻璃的古代,這種廉價的材質是做窗戶的最好選擇。 但就算是油紙,老百姓家裏壹般也是用不起的,只能用普通的紙來湊合,這些紙窗戶壹戳就破,為了挺過風雨,古人在窗戶的結構上下了功夫。
仔細研究傳統建築的窗框,大家會發現它上面的網格密密麻麻,有些甚至直接雕刻成圖畫,留下的空隙很小。 這種東西叫“窗欞”,它細小密集的結構在力學上能分擔正面襲來的壓力,在狂風吹來時,窗框如壹個骨架壹般支撐了紙張,使其不會破裂。
其次,窗戶紙可不是房屋的唯壹壹道屏障。古代的窗戶結構是分層的,窗戶紙壹般貼在最裏面,外面首先有兩扇窗板,然後才是貼著窗戶這的窗框。在白天,窗板打開透光,壹旦防風或者暴雨襲來,窗板關上就能保護窗戶紙不會吹破。
到了明朝以後,窗戶紙成為全中國建築的標配,糊窗戶的紙是專門制造的“麻紙”,裏面富含植物纖維,韌性極好。
三、富人家的享受:明瓦,窗紗,玻璃再怎麽結實的紙張,畢竟是個消耗品,老百姓家裏的窗戶紙都得勤換,所以只要看村裏誰家的窗戶紙破破爛爛,這家人肯定家徒四壁。
當窗戶紙普及到了千家萬戶之後,中國的地主貴族階層卻得到了新的材料:明瓦,窗紗,玻璃開始出現了。
明瓦這個東西比較冷門,在現在的影視劇中很少出現,但其實它在古代建築中非常常見。 明瓦的材質有海貝殼和天然礦石,從宋朝起,江南富庶地區就流行起了這種明瓦,民間稱作“蠡殼窗”。 匠人們通過打磨將貝殼磨得非常薄,然後切成規則的形狀,最後鉆孔,拋光,鑲嵌在窗欞上。這種東西價格雖然高,但是使用效果比紙張優秀,首先是結實,其次是美觀。
壹些人不喜歡窗戶紙,也不用明瓦,就會用紗布擋在窗欞上。紗布的質地柔軟輕薄,透氣透光,而且不容易損壞。 在《紅樓夢》之中,林黛玉的閨房就是用“窗紗”做窗戶,她使用的都是質量上乘的紗布,壹般人做衣服都用不起這種料子。
最後,在清朝的乾隆年間,玻璃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在透亮程度和堅固程度上,玻璃可謂秒殺壹切窗戶紙,明瓦和窗紗。 最開始的玻璃都是從海外進入中國的,所以其價值非常昂貴,雍正皇帝最先在自己的臥室“養心殿”的窗戶上用上玻璃,後來壹些後妃的寢宮也開始換裝這種材質。
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接待朝鮮使節時,就賜給他們壹塊玻璃作為國禮,可見當時玻璃的寶貴。
嘉慶之後,皇宮內院裏的窗戶開始大量出現玻璃,壹些貴族和富貴人家也用得起玻璃,但是尋常老百姓是萬萬買不起的。 壹直到了清末民國時代,玻璃的價格才稍微下降,老百姓家裏的窗戶開始“混搭”,也就是在窗戶紙的中間,有壹小塊玻璃鑲嵌在其中,用來觀察外界情況,這就是民間說的“窗戶眼”。
這種中間玻璃外面窗戶紙的窗戶風格,在中國農村廣為流傳,北方的農村普遍采用這種設計,直到上世紀末期,“窗戶眼上貼窗花”都是農村地區的壹道風景。改革開放前,內陸農村地區的窗戶還是用紙糊的,全玻璃化的窗戶在近幾十年才得以普及。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我國古代玻璃窗作為建築裝飾物的演變研究》,余曦文
《中國古代建築中窗體造型形態研究與分析》,丁旭、宮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