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玉屏簫的制作工藝

玉屏簫的制作工藝

玉屏簫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壹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簫制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後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玉屏簫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壹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 制作玉屏簫笛的材料要求非常嚴格,須采用壹種特有的長在陰山溪旁少見陽光的水竹為材料。這種竹子竹節長、肉厚,通根粗細基本壹致,拇指般大小。砍竹時間也很講究,須在立冬後兩月內為好。這時的竹子含水和糖份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黴變。

選取的竹材須桿直,頭尾大小(取材部分)勻稱,竹節稀(30公分以上),且生長三年以上的水竹。制作玉屏簫笛的材料多取自於本縣的飛鳳山和太陽山上。這兩山上生長的壹種質地極優良,產量不多的黑紫竹,更是制作高檔產品的好材料。取材環節***有四道工序:選材、下料、烘烤校直、檢驗入庫。 刨外節:也稱粗刨,就是刨平竹子的節頭部分

刮竹:將竹材刮去外皮

選材、下料:根據需制作產品品種的長度、粗細,挑選符合要求的竹材下料

通內節、打頭子

再次烘烤加熱校直(稱為精校)

刨二道節(也稱精刨)

彈中線、滾墨線

打音孔

水磨

修眼

簫的制作須增加“開叫口”“開花窗”二道工序。制坯工藝中,以傳統扁簫制作過程中的夾扁竹和開叫口最為關鍵。夾扁竹技藝為當前國內簫笛制作僅有的壹項絕藝。解放前,這壹絕藝屬鄭氏專有,秘不外傳。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才得以公開。夾扁竹是處理生竹的壹道工序。系用柴火將竹料烤“熟”,用鐵鉗從頭至尾依次輕夾竹管,使之漸成橢圓形扁竹,並以木夾校直。“叫口”即簫的吹孔,開得不適、音量、音色、音準都受影響。 玉屏簫素以雕飾精美而著稱,壹般是在管身外表塗以古銅色彩,然後雕刻出細膩而逼真的山水、花草和鳥獸等各種紋飾,有的圖案取材於民間故事、詩詞和典故。如有名的“龍鳳圖”,既是選自《東周列國誌》中的“龍鳳呈祥”神話故事。在雕飾藝術的布局上,更妙於詩與畫的諧和,色調與紋樣的統壹,竹材的自然斑紋與詩詞的協調,使之工藝纖巧,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和收藏價值。

簫笛雕刻分刻字、刻圖。傳統產品最初只刻店鋪字號、日期。1930年起,始有龍鳳、花卉、山水雕刻,雕刻內容其後逐步豐富。雕刻大致分為脫墨磨字、粘貼圖樣、雕刻、水磨紙屑四道工序。

刻字用單刀。行、草、篆為陰雕,隸為陽刻。傳統雕刻,按“永字八法”歸納為搠、戮、劃、剔、鑿、挑、剜、拓8種刀法。在運刃上,按竹質纖維分豎刀、橫刀;按字體筆畫分順刀、逆刀;按材料與字體結合分豎順豎道、橫順橫道,斜順斜逆等。

刻圖,初用單刀,運刃須滑回,速度較慢。上世紀六十年代,始改用雙刀刻圖。各種刀法皆壹揮而就勿須滑回,橫豎順逆,運用自如。構圖采用條幅式,陰雕。1980年起,始有盤龍浮雕。 經過烘烤上鏹水、水磨洗滌、填色、揩去顏色、上漆四道工序。在四道工序中以打磨工藝為主。原始打磨用骨節草,擦去簫笛表面塵垢,再用玉釧子打磨光亮。1958年後,改用水砂擦笛,壽珠子打磨。此藝沿襲至今。只需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四個精工細作環節,方可制作出工藝精美,音色純正的簫笛。

  • 上一篇:牙齒矯正器托槽類型有哪些?
  • 下一篇:現在的會計報表存在的缺陷包括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