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藥浴來源於貴州從江瑤族部落,是瑤族保健養生之瑰寶,藥材均來源於九萬深山區的野草植物,產品主要成份黑鉤藤、通脫木、半楓荷、散血藤等二十多種中藥藥材。無汙染特殊的生態環境。令藥材的尤為珍貴。
史書上記載《藥浴》被瑤族男女老少視為日常生活的享受,為瑤族養生的必備品。更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勤勞的瑤族人民,居住在高山深處,世世代代都用這種神秘的中藥進行沐浴,因而很少有皮膚病、心臟、婦科、風濕等疾病。瑤族的產婦產後藥浴3天就能下地勞動,卻不損害身體,勞動後沐雨受寒,也要進行藥浴,可起到溫中散寒、舒經活絡及恢復體力、預防風濕的作用。老年人也很註重藥浴,所以瑤族的老人家90歲還能健步如飛。
自古以來,生活在西南大山深處的瑤族人民過著居住條件差,醫療條件相對落後的生活,但他們卻酷愛清潔並很少得病,每天勞動後都要洗澡,他們洗澡不同於其它民族只有清水壹盆,而是用藥水洗,俗稱藥浴,瑤醫則稱之為“龐桶藥浴”。瑤家到處可見到用杉木做成的高1米,寬0.6米,長0.7米的大木桶,這便是用藥水洗澡的“龐桶”,又稱為“黃桶”。無論嚴冬酷暑,瑤人每晚都必須入“龐桶”內浸泡洗身。據調查,居住在雲南金平、貴州從江、河口、廣西巴馬、金秀龍勝、忻城、上林、馬山、都安等縣各支系的瑤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瑤都有藥浴的習慣,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的“龐桶藥浴”造就了強健、長壽的瑤族人民!
瑤族藥浴的藥材是采用當地盛產的草藥。壹次藥浴所用的草藥,少則幾十種,多則上百種。所用藥物因地制宜,功能多種多樣,有清熱解毒、祛風散寒、舒筋活絡、滋補氣血等等。藥浴時,常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季節或不同疾病選擇不同藥物。通常新生兒及產後婦女多選用溫補和消炎作用的藥物,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節風、鴨仔風、穿破石、杜仲藤等,這樣可預防產婦及新生兒的各種感染,滋補氣血,促進產婦子宮復舊,這種產後進行的藥浴,人們稱這為“月裏藥浴”。許多瑤族婦女,產後經過藥浴等調養保健,產後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參加體力勞動。勞動後淋雨受寒,也要進行藥浴,可起到溫中散寒、舒筋活絡及恢復體力、預防風濕的作用。常選藥物為老姜、米酒、大發散、小發散、桃樹葉、青蒿等。老年人也很註重藥浴,壹般多用活血溫補之藥,如大鉆、小鉆、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這無疑對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幫助的。對患有風濕骨痛或外傷後遺癥者,則多選用祛風散寒、活血化瘀、強筋健骨之藥,如山蒼子、木滿天星、九節風、大駁骨、小駁骨。松筋藤、毛杜仲等,這些藥物可起到舒筋活絡、恢復肢體功能等作用。若患有肩周炎、坐骨神經痛及骨質增生等風濕痹痛,常選用祛風散寒、除濕、活血鎮痛之品,如大鉆、小鉆、十八癥、四方藤、兩面針及各種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許多地區的瑤族還有應節進行藥浴的習慣,如時令佳節或年終歲尾,男女老幼都進行藥浴,如農歷五月初五,雲南各地的瑤族,這壹天上午家家戶戶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藥”。所謂“百草藥”,即除有毒的和會引起皮膚過敏的以外,凡是綠色草本植物,每種都要采壹些,采得越多越好,最好是采夠壹百種,這些植物起到各種各樣的藥物作用,故稱為“百草藥”。采“百草藥”時,要帶刀子和鋤頭,大部分草藥是采集枝葉,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莖。如苦楝樹要皮,青龍草挖根,金銀花采花,冬茹要塊莖,野山梨則要果實。
“百草藥”采回以後,洗凈泥沙,置通風處吹幹,等到下午五時左右,由家裏壹位年紀最大的、身體健康的老人將草藥砍成三寸左右小段,放進壹個大鍋,加入數擔清水進行煎煮,約煮沸十五分鐘左右,將藥渣撈起,加入少許食鹽或不加食鹽,離火待藥液溫度自然降到適合洗澡時,按傳統規矩,按年齡由大到小順序,各人舀壹盆藥水去洗澡。有的地方藥浴是用壹個高70厘米,直徑70~80厘米左右的大木桶做澡盆,可以盛裝壹兩百斤藥水,洗澡時除頭部外,全身都浸泡於藥水中。“百草藥”藥液氣味芬芳,經泡在藥水裏洗浴之後,感到筋骨輕松,渾身舒爽,精神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