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人們便發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陜西扶風)上的建築已經有瓦當使用。戰國時期,城市建築業的日益發達,隨之引起了磚瓦制陶工藝的發展。最初的瓦當是半圓形的,稱半規瓦,秦代的瓦當由半圓發展為全圓形。而漢代,則流行用圓瓦當。
漢代瓦當的制作較戰國時期更為興盛。著名的宮室建築,大多有燒制磚瓦的陶窯,進行專門設計和生產。瓦當圖案的題材多種多樣,基本以祥瑞紋樣為主,有動物,卷雲和文字紋等幾種,中國的瓦當最早起源於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
約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模式,並成為壹些大型建築的重要構件。早期的瓦當多為半圓形,主要紋飾為獸面紋,後來逐漸向卷雲紋等其它紋飾發展。當時各諸侯國燒造和使用的瓦當圖案種類繁多,各不相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統壹六國後,瓦當在圖案形態和題材內容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更加豐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種動物圖案的瓦當。
功能
瓦當又稱"瓦頭",指的是陶制筒瓦頂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圓弧的陶片,用於覆蓋屋頂;所謂“當”,據解釋:“當,底也,瓦覆檐際者,正當眾瓦之底,又節比於檐端,瓦瓦相盾,故有當名”。
瓦當是瓦的頭端,瓦用於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護木構的屋架部分。在實用上,既便於屋頂漏水,起著保護檐頭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築的美觀。其樣式主要有圓形和半圓形兩種。瓦當是古代中國建築用瓦的重要構件。
中國最早的瓦當集中發現於陜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這裏是西周的發祥地,多為素面半圓形瓦當,個別的有重環紋半瓦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