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校有以下哪個傳統文化培養基地:漢劇。
漢劇簡介:
漢劇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之壹,舊名楚調、漢調。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原以秦腔經襄陽南下演變出來的西皮為主要腔調,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
對湘劇、川劇、贛劇、桂劇、滇劇等劇種的形成發展都有影響。清嘉慶、道光年間,漢調流傳到北京,加入徽調班社演唱,逐漸融合演變而成京劇。民國元年(1912年),定名為漢劇。抗日戰爭爆發後,漢劇藝人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成立了漢劇流動演出隊。1962年建立了武漢漢劇院,主要演員有陳伯華等。
資料擴展:
漢劇,亦稱“漢調”,原名“楚調”,流行於湖北省及瓊、陜、湘、粵、閩等省的部分地區。漢劇迄今已有三百年以上的歷史,對皮黃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漢劇劇目繁多,唱腔豐富。
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西皮”中有“慢西皮”、“快西皮”、“反西皮”、“褒陽調”、“西皮垛子”、“搖板”、“雙搖板”、“夾板”、“壹字板”等;“二黃”中有“慢三眼”“馬蹄調”、“二流”、“搖板”、“雙搖板”、“夾板”、“滾板”等多種板式。
另有“平板”(即四平調),“反平板”、吹腔、小調等四百余種曲牌。文樂以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為主,另有竹笛、嗩吶等:武樂有鼓板、大鑼、錢、小鑼、馬鑼等。漢劇角色分行細致,俗稱“十大行”,即:壹末,二凈,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
漢劇在唱、做、念、打等方面都別具風格。僅以唱腔為例,同壹曲調,十大行唱法各異,唱腔旋律,各其特點。某些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民間小詞,活潑生動,地方氣息濃郁。漢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形成荊河、襄河、府河、漢河四大流派,酒現了許多藝術造諧較高的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