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絲弦還曾有過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叫法,是河北省所獨有的古老劇種之壹,也是在全國罕見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石家莊絲弦主要流行於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晉中地區的東部等地,這種戲劇的起源目前無從考證,通常認為早期的絲弦戲是以元人小令以及明清俗曲為基礎發展演化而來。清朝初年的時候,絲弦戲已經普遍流行於河北大部地區,而且深受群眾的喜愛。石家莊絲弦作為燕趙文化的最突出代表,有著很強的創造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素來就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壹昆二高三絲弦”之說。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被列入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
常山戰鼓最早起源於石家莊正定,由於這裏是古時候常山郡的所在地而得名。 常山戰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雛型,發展到明朝時期最為盛行。正定隆興寺建於隋朝,其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擊鼓的浮雕。在正定縣誌上有這樣的記載:“城市村墟,鑼鼓虛日”,“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於途”。由此可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壯戰鼓之聲”。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而組合演奏的壹種民間樂曲,其曲牌大多是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所串聯而成的壹種聯套曲體式的結構,並且主要用於廣場表演。常山戰鼓的套路多樣而且曲牌繁多,特別以東楊莊的戰鼓隊最有代表性。
傳統藝術
石家莊無極剪紙起源於清末民初時期,在無極當地很早的時候就有著每逢節日或是喜慶之日貼窗花的傳統風俗,其剪紙的藝術風格受到山西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漸發展形成了壹種獨特的剪紙藝術。無極剪紙主要用宣紙作材料,是壹種單色剪紙,主要工具為剪刀和刻刀,由於剪刀制作受工具和材料所限,因此多為刀刻而成。刀刻剪紙時需要特制的石蠟或者橡皮泥的底版,其制作工藝十分講究。後來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無極剪紙不僅有黑白套色的,還有刻金彩襯的,十分鮮艷,再配以形態各異的藝術造型,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傳統文化
耿村民間文化是石家莊槁城市所獨有的壹種文化現象,這裏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這種傳統已經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朱元璋時代就曾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壹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由於耿村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人們把他們所知道的奇聞趣事講給這裏的村人,耿村人同樣會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耿村由於故事數量繁多,講述人集中,因此被稱為“故事村”。這裏所傳承的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以及文學等多個方面,學術價值較高,並且已記錄和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余萬字,編印成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耿村民間故事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保護。
舊時,石家莊市的廣大家庭的教子治家方面,有著自己的傳統方式方法和具體內容。
在農村是血緣與土地把壹家人扭結在壹起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壹起生產***同消費。孩子是依倚在父母、奶奶爺爺身邊漸漸長成成人的。農村生活環境、農民思想意識、農家生活方式,對壹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家長主宰壹家事務。家長普遍認為家有家風,門有門風。故有“將門出虎子”、“有什麽樣的老子,就有什麽樣的兒”和“拙手笨腳的娘,培育不出會描龍繡鳳的閨女來”之說。農家很少有成文家規、家教,但卻有***同的、約定俗成的代代相傳的治家、教子方式方法。
壹、家風
在農村,長期以來,農民完全依賴土地,靠於吃飯,起五更,睡半夜,終日操勞,所收無幾,生活十分艱苦。環境迫使人們漸漸養成勤勞、節儉和忠厚的優良品質。勤勞、節儉、忠厚是農民教子、治家的綱領。
勤勞
過去,農民壹年四季,風吹日曬,暑去寒來,辛苦耕耘。農忙季節耕種收獲,農閑季節男人們平整土地,墊圈積肥,拾些燒火,修繕房屋,修理農具。女人們紡紗織布,縫補衣衫,碾米磨面,洗洗涮涮,拉火做飯。小孩子們很少上學讀書。
農家的信念:人不哄地,地不哄人。壹分辛勞,換得壹分甜。只有受得苦中苦,方可換來甜上甜。
65V.Net
節儉
農家人人深知手中的糧棉是血汗換來的。從小教育孩子“壹粥壹飯,當思不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唯艱。”農村把糟蹋糧食看得很重,叫“造罪”,以造了罪要遭“龍抓”,或爺爺打屁股來嚇唬孩子們。吃飯時講究桌上碗底不剩壹粒米。吃玉米面餅子怕掉渣渣,用雙手捧著吃。如果屢教不聽,家長會責備、訓斥,說什麽“敗家子”、“不成器”。對待糧食是這樣,對待其他物件也必須十分珍惜。家長嘴邊的話是“東西有限,必須省用,省得吃,省得穿”。
忠厚
農民多和土地打交道,種地是實實在在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忠厚、誠實是農民的品質。
農家與社會交往面狹窄、穩定、持久。客觀條件與經驗使他們堅信待人必須誠實。遇事寬以待人,誠以待人,不與親友“爭高低論上下”,“讓人壹步道路寬”,“後退壹步晴空萬裏”,“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人敬我壹尺,我敬人壹丈”。就是他們的座右銘。
二、家教
《三字經》、《弟子規》比較全面宣揚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國流行甚廣,影響深遠,被官方、民間認為是良好啟蒙讀物。農家多取其精華,變為口頭語言,或小故事教育子女。這種教育是口頭的,隨時隨地的,壹點壹滴的,反反復復的,日積月累進行的,這種教育如同毛毛細雨,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又如同無形的刻刀,雕塑著每個人的心靈。母教子、婆傳媳,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其具體內容可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壹)孝廉四則
1、順為孝 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泰山。子女對父母必須恭恭敬敬,壹切聽從父母之命。對父母的批評、指責必須先接受、決不允許爭論,更不論可反駁。父母呼喚立即答應。
2、敬父母 若出門必先告訴,回來後應來照個面。有事應與父母商量,不可擅作主張,更不可瞞著父母去幹那些有損於家庭和睦的事情。
3、史弟睦 兄弟姊妹之間要珍惜骨肉情,互敬互愛。兄弟和睦相處,讓父母放心、高興就是孝。兄弟之間不可把財物看的太重,互豐爭奪、傷感情,以免釀成禍根。
4、習禮義 吃飯、進屋、落座長者先,幼者後,對長者不可直呼其名。路途相遇要問候。長輩站著,自己不可坐下。對長者說話不可高聲喊叫,聲音應放低些。對待叔叔、伯伯及親友,應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壹樣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