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
翻譯成現代漢語:因此聖人興起時,才制定禮教化人們,使人們有禮,從而懂得把自己與禽獸區別開來。
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
2. 古文禮尚往來的翻譯陳仲舉(陳蕃)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誌向。
擔任豫章太守時,壹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裏,要去探望他。主薄說:" 大家夥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陳仲舉說:" 從前,周武王乘車經過賢人商容家門口,俯首而立。敬賢禮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訪壹下賢人,有什麽不應該呢?"
參考資料:
詞名:化幹戈為玉帛 (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玉帛:玉即玉;帛為絲織品.二者皆為進貢之上品,在此引申為重修於好,相互禮尚往來的意思.幹戈:兵器,借指戰爭或者爭鬥,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友好.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從前夏部落的首領鯀建造了三仞(八尺為壹刃)高的城池來保護國家守衛百姓,大家都想離開他,別的部落對夏虎視眈眈.後來禹當了首領,發現這壹情況,就拆毀了城墻,填平了護城河,把財產分給大家,毀掉了兵器,用道德來教導人民.於是大家都各盡其職,別的部落也願意來歸附.禹在塗山開首領大會時,來進獻玉帛珍寶的部落首領上萬.示例:三五十口子打手,經調人東說西說,便都喝碗茶,吃碗爛肉面,就可以了.◎老舍《茶館》第壹幕.“妳們若珍惜魔羅剎便化幹戈為玉帛、化戾氣為祥和,握手言和……”康笑胤《古今塵世路》.語法:動賓式;作謂語;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近義詞:化戾氣為祥和。
4. 有關於“禮儀”的古文《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
」安民哉!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誌不可滿,樂不可極。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
臨財毋茍得,臨難毋茍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
疑事毋質,直而勿有。 若夫,坐如屍,立如齊。
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禮,不妄說人,不辭費。禮,不逾節,不侵侮,不好狎。
修身踐言,謂之善行。行修言道,禮之質也。
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禮聞來學,不聞往教。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
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
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
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
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
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百年曰期,頤。 大夫七十而致事。
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適四方,乘安車。
自稱曰老夫,於其國則稱名;越國而問焉,必告之以其制。 謀於長者,必操幾杖以從之。
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 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
夫為人子者,三賜不及車馬。故州閭鄉黨稱其孝也,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僚友稱其弟也,執友稱其仁也,交遊稱其信也。
見父之執,不謂之進不敢進,不謂之退不敢退,不問不敢對。此孝子之行也。
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遊必有常,所習必有業。恒言不稱老。
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
……。
5. 求有關中國古代某壹種禮儀的壹段文言文和譯文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誌不懾。
譯文:上古時,人們崇尚“德”,後來卻講求施報。禮崇尚往來。施人恩惠卻收不到回報,是不合禮的;別人施恩惠於已,卻沒有報答,也不合禮。人們有了禮的規範,社會便得以安定,少了禮社會便會傾危,所以說:“禮,不能不學啊!”禮的實質在於對自己卑謙,對別人尊重,即使是挑著擔子做買賣的小販,也壹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況富貴的人呢?身處富貴而懂得愛好禮,就不會驕橫過分,身處貧賤而知道愛好禮,那麽誌向就不會被屈服。
6.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後各題8.A 9.B 10.D 11. (1)正趕上孫策帶兵東渡,到達歷陽後,孫策派人通知周瑜,周瑜就帶領人馬迎接孫策。
(“會”、第壹個“將”各1分,句意通暢1分,***3分) (2)孫權因為曹操在北方,自己應該廣泛招賢納士,又害怕劉備很難短期制服,所以沒有采納周瑜的意見。(“以”“卒” 各1分,句意通暢1分,***3分) (3)當時孫權還是將軍,將士們門客們對孫權禮節上還比較簡單,但唯獨周瑜先竭盡誠意(禮節),已經堅守(實行)臣子和君王的禮節。
(“是”“ 盡敬”“ 執” 各1分,句意通暢1分,***4分) 解析 8.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和用法。A項,“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中的“舍”如解釋成“房舍”在語法上是錯誤的,因為“舍”後面跟了名詞,故這裏應活用為動詞,解釋為“給……提供房舍”“使……住”。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名師點睛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於任何壹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只可能有壹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課內回顧法、成語遷移法。可將詞義代入文中,結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
結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註意壹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
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後詞。比如本題的A項,該選項運用語法知識即可辨明正誤,選項將“舍”解釋成名詞,而句中的“舍”從語法上來說,應活用為動詞。
9.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B項兩個“者”都是定語後置的作用。
A句末語氣詞,起增強語氣作用/表示商量或希望語氣,還是;C介詞,和/動詞,結交,親附;D表被動關系/對,對於。 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把握文言虛詞的意思和用法應關註虛詞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後詞語的詞性。
前後同則同。如果相比較的兩個文言句子中兩個虛詞前後的實詞的詞性或短語的屬性相同,那麽這兩個虛詞的用法壹般是相同的。
比如本題的“者”,這兩處的“者”前面的結構都是相似的,都是名詞+動詞+者,這是定語後置的標誌,故壹樣。前後異則異。
如果在解題過程中,發現虛詞前後的實詞或短語的屬性不完全壹致,那麽這組虛詞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壹致。遇到這種情況時壹定要靈活運用別的方法來輔助判定,比如聯想教材上類似的句子,或聯系上下文將其翻譯出來,或用排除法等。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如果遇到所考查虛詞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時要特殊處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
比如說是省略句,即虛詞前後的詞語有省略現象,這就需要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不要不補充完整就來判定。同樣,如果遇到賓語前置句式也要按賓語前置的規則來處理。
還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虛詞前後的實詞有活用現象時要以活用後詞性為準,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詞性為判定依據。 10.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D項,“能很好處理和所有人的交往”錯誤;文章最後壹段的最後壹句說“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可見並不是和所有人交往都很好,和程普關系不好。 考點定位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名師點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
解答此類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幹,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幹,切忌走馬觀花。
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幹中的所有要求要壹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幹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幹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
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官職,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
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比如本題,就可以找到選項對應的內容,在文章的最後壹段最後壹句,文中是說“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可見選項中的“能很好處理和所有人的交往”錯誤。
11. 試題分析第壹個句子中“會”是恰逢、正趕上的意思;“東”,方位名詞做狀語;兩個“將”都是動詞,率領。第二個句子中“以”是因為的意思,“卒”通“猝”,是通假字。
第三句中“是”是代詞,“盡敬”是竭盡誠意(禮節),“執”是實行的意思。 考點定位翻譯文中的句子。
能力層級為理解B。 技巧點撥本題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比如句中的“策”“歷陽”“瑜”“權”“曹公”“備”“將軍”;最後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壹般為直譯。
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對古今詞義大體壹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壹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於恰當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