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福州軟木畫的追溯歷史

福州軟木畫的追溯歷史

福州軟木畫創始於民國初期,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福州東郊西園村。當時“福州工藝傳習所”(創辦於1907年)的木刻技師吳啟棋先生(福州西園人氏),民間藝人出自壹個偶然的機會,發現輪船救生圈墊襯用木(又稱水松木)色澤土黃、質地柔軟、易於用刀,就研試用浮雕、剪紙的手法,把其切片成厚度不等的簿片上刻成寫意的亭子、樹子和小鳥等零件,再拼貼成壹張張簡單精獷的風景賀年片,取名軟木畫(軟木雕成的畫),首次投放市場即獲成功,軟木畫因此得名,並應運而用。

福州第壹幅軟木畫是民國初年由陳潤春創制的。隨後,陳潤春的得意門生吳啟祺及鄭立溪先後在總督後(今省府路)開設木畫作坊。木畫產品品種繁多,有屏風、掛屏、大擺件、小擺設、旅遊紀念品等二三百種,花色四五百種,暢銷國內各地以及歐洲、亞洲、美洲、港澳等39個國家和地區。1960年,人民大會堂建成,福建廳內壁掛的“福州西湖”、“鷺島風光”、“泉州東西塔”、“武夷春色”等大型軟木畫,都是由福州工藝師制作的;此外,廳內還有福州脫胎漆器、福州壽山石雕。這些特藝品不論是工藝和色彩,還是體現地方特色和時代風貌,都堪稱壹流。它們相互輝映,***同組成和諧美妙的圖畫,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相傳在辛亥革命後的1913年,有人從德國帶回壹幀類似“木畫”的作品。當地民間雕刻藝人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深受啟發,遂在福建工藝傳習所工讀時,用從西班牙、葡萄牙及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木栓層作主要原料,把這種質地輕松、富有彈性且紋理細潤的軟木切削成薄片,運用我國各種傳統雕刻技法,以刀代筆,用手工加以精雕巧鏤,制成紋理纖細的復雜畫面,並利用畫框內有限的空間,使景物的形象立體化,安排上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各種亭臺樓閣等。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軟木畫逐步從短小簡易的平面卡片發展到多層次的講究透視的大小不同的半立體掛框。到了六十年代,福州市木畫行業陳康、吳學寶、陳莊、趙權、郭木俤、吳傳福等老藝人,大膽地運用圓雕、透雕原理,創作出結構嚴謹、空間感強、前後觀賞的立體插屏,開拓了又壹個木畫藝術新天地,不僅在國內外市場上站穩了腳根,而且為木畫事業發展的突飛猛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五十年代初,軟木畫產值僅有十幾萬元,從業人員不到壹百人。到了八十年代,軟木畫產值已達五千多萬元,從業人員高達壹萬五千多人。由於軟木畫從誕生起就巧妙地運用了中國畫的章法構思和宮庭園林布局造型,雕畫結合、畫中有詩、以小見大、古樸典雅,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因此深受國內外有識之士的贊賞。在短短的三十年時間裏,軟木畫就壹躍而上,成為世界矚目的工藝品之壹。

  • 上一篇:示兒陸遊三國歷史上的那些箭手中哪些人都是怪咖
  • 下一篇:秦皇島旅遊淡季營銷策略研究秦皇島旅遊市場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