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福州軟木畫,無聲的詩

福州軟木畫,無聲的詩

詩有三美,結構、韻律和意境。軟木畫被譽為"無聲的詩”,也正是因為有此三美。

李漁曾說“填詞首重音律,而予獨先結構者”。軟木畫素材大多取材山水,是大自然景致的概括與升華。要想在方寸之間表現宏偉、恬靜、清雅等不同風格,需要借助得當的結構。軟木畫的布景,吸收了宮庭園林布局的精髓,這道工序往往是由大師傅親自把關。“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揮斤運斧”,哪裏放置假山、何處布置亭閣,大師早已胸有成竹,信手拈來。軟木畫是立體的,有獨特的空間感,通過高低、靜動的對比,虛實、留白的處理,拓寬格局,延伸想象。通常,湖光漣漪,天高雲淡的環境通過背景的幾筆淺墨交代,近處的細節,用工筆表現。最後形成的整體,構圖虛實有度、繁簡得當,樓臺高高低低、亭閣錯錯落落,“雖為人作,宛自天開”,和詩詞的結構可謂異曲同工。

雖然無聲,卻壹點也不妨礙韻律的表現。看到壹件軟木作品,我們首先會被細節吸引,像是刀尖在軟木上跳著芭蕾舞時留下的足跡。壹副三尺長的作品,至少要花費壹個老師傅半年的時間雕琢。站在作品前,妳會忍不住用手私下比劃,感受用刀輕重緩急、逆順遊回。再看局部,線條長短粗細、曲直疏密,無不酣暢淋漓,造型方圓奇正、巧拙映襯,皆是灑脫自然;軟木畫,取材於葡萄牙、西班牙或阿拉伯進口的栓皮櫟樹。木質疏松,表面不甚光滑,零星散布微小的孔洞,給作品平添了幾許自然和生動。畫是立體的,隨著視角的變化,猶如置身園林,移步換景。從壹邊到另外壹側,影子也在移動,恍若鬥轉星移,時光惆悵。看久了,忽然間壹切都活絡起來,仿佛有了色彩、聲音和動作。松林蓊蓊郁郁、婆娑搖曳,流水淙淙潺潺、蜿蜒綿長,鳥禽啁啁啾啾、展翅蹦跳。壹山壹石,耐人尋味,壹草壹木,皆有生氣,壹鳥壹獸,雅趣盎然。個體栩栩如生,局部交相呼應呼應,整體和諧壹致,無不顯示精妙的韻味和節奏。

軟木畫有很強的寫實性,不僅講究“有形”,更講究“有意”。從自然美到藝術美,是壹個提煉升華的過程。“觀物取象” ,核心在“神似”。寫物不似則欺,太似則俗,須“意象變形”,比例上適度變化,特點上適度誇張,便於更好地抒情、寓意和表現哲理。軟木畫還妙用“以小觀大”的藝術手法,具有“叢山數百裏,盡在壹框中”的表現效果。這些豐富的表現元素,和諧的創作組合,都是為了讓觀賞者能領會作者的“言外之意”。正因如此,軟木畫得以詩化,文學化,成為精神生命的養料,導引情緒、激勵意誌、陶冶情操、滋養思想。

軟木畫發源於福建省福州市西園村,迄今已有百年歷史,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並成為福州傳統工藝“三寶”。壹個世紀以來,經歷了從發源、發展、鼎盛到衰弱的周期。

這門藝術問世於十九世紀末。福州民間藝人受到華僑從國外帶回的木制賀年片的啟發,以軟木為原料,以刀代筆,運用中國傳統的雕刻技法,制成這別具壹格的工藝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軟木畫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國,光是西園村年產值最高時就達到數千萬元。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外貿遭遇“寒冬”,國內市場也被許多質量低劣的仿制品充斥,再加上軟木畫制作題材和內容陳舊,尤其得不到青年人的認同,逐漸走向衰落。

在陳君錕老師的帶領下,非遺星球體驗師和壹群華倫中學的初二學生參觀了他的工作室。工作室位於壹個簡陋地廠房中,可是內有乾坤,簡直就是壹個微型博物館。上百件典型的軟木畫作品收藏其中。陳老師對此如數家珍,這壹幅有雅趣,這壹副顯禪意,那壹副表達了美好的祝願。

在短暫的作品鑒賞後,陳老師詳細介紹了軟木畫的制作工藝,用刀的基本技法。孩子們早已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開始自己的制作。老師給每個同學發了壹個軟木片,上面用鋼筆描好樹幹得形態,要同學們據此刻畫。剛壹上手就狀況百出,這壹刀刻重了,樹幹壹刀兩斷,那壹刀劃偏了,差點英勇負傷。真是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了開始的嬉鬧,小朋友們逐漸安靜下來,大氣不敢出,深怕把樹葉等薄如蟬翼的組件吹飛了。和初學芭蕾舞壹樣,小朋友的刻刀笨拙地在軟木上跳動。

看著孩子們饒有興趣、專註的神情,陳老師也覺得很欣慰。最終,在老師的幫助下,每個同學都完成了壹個微型的軟木畫作品,滿滿的成就感。

孩子從小能有機會得到深厚文化的熏陶滋養,是極其幸運的。把非遺文化植入他們的內心,了解有這麽個東西,體悟老祖宗的智慧,知道我們的來處。

為了讓軟木畫這個傳統工藝得到傳承發展,以陳老師為代表的當代軟木畫老藝人也在不斷探索下,不斷嘗試創新。在材質、顏色、技法、用途等方面進行改良創新。

有些作品通過崖柏、根雕等藝術品的結合,借助多變的形體、紋理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有些作品嘗試在原木的基礎上做壹些著色和點綴,增加作品的活潑性;有些作品把軟木畫和攝影作品結合,以優秀的風光攝影為背景增強表現;作品內容從自然風光,亭臺樓閣擴展到生活場景、地標景點等;還有壹些師傅積極吸收木雕、石雕等技藝,旁類觸通,取之精華,在技法上升級創新。

除了在藝術表現上,老藝人們還在作品的種類和推廣上煞費苦心。

傳統的軟木畫常用於掛件、屏風、大小擺件等。和漆器、貝雕等其他工藝相結合,軟木畫成為了果盤、梳妝盒等日常生活器具的裝飾。陳老師的工作室也不斷開發出高端日用品、紀念品、商務禮品、收藏精品等新種類。

軟木畫有豐富的可體驗性,可以和美學、教育、旅遊等形式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價值。軟木畫和美育相結合,可以提升審美能力,培養古典、恬靜的氣韻;軟木畫和青少年社會實踐相結合,可以提高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認識,培養學生專註力和動手能力;軟木畫和高端旅遊相結合,提供特色化、浸入式的文化體驗,成為福州的名片。

在人才培養上,軟木畫逐漸從師徒口口相傳,到系統化的“學院派”教學……即便如此,軟木畫還是正面臨前著所未有的危機。據陳老師介紹,目前整個福州只有20多名師傅還在堅持從事軟木畫雕刻,接近壹半聚集在陳君錕老師的工作室,“平均年齡達到70歲以上”。幾乎沒有年輕面孔。壹是因為軟木畫商業化價值未能得以體現,收入不足以吸引年輕人,另外壹方面軟木畫雕刻手法復雜,入門門檻高,至少要兩三年才能學得皮毛。陳老師壹輩人年輕時需要靠偷師才能學得技藝,現如今他想傳授卻無人肯學。匠人匠心無法薪火相傳。

大師們正在慢慢老去,技藝瀕臨失傳,按照這個趨勢下去,軟木畫將在未來10年內消失。令陳老師心痛的是,他見證了軟木畫的繁榮發展,也可能會眼睜睜看著他衰敗消亡。

如果將來我們的子孫只能從博物館和畫冊中看到軟木畫,將是我們的罪過和他們的遺憾。

希望更多人關心、喜歡上軟木畫。

  • 上一篇:學習紅色教育心得體會
  • 下一篇:穿什麽樣的文胸健康?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