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科舉制產生的過程和意義

科舉制產生的過程和意義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壹年(1905年)舉行最後壹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

科舉制歷經了以下四個階段: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註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壹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壹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對現代教育的借鑒意義:

1、科舉制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把權位、學識結合起來,知道現如今這套模式還在繼續使用中。

2、科舉考試作為人才與文化的篩選器,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創造和傳播、民眾文明教化等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3、儒家的思想和文化也因為和科舉的緊密結合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弘揚和傳承。比如儒家學說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還有其中心思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都深入現代教育中。

  • 上一篇:看透人情世故的說說
  • 下一篇:筆記本電池怎麽樣筆記本電池芯型號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