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線木偶:“土話”唱念線上人生
提線木偶戲並非福鼎獨有,但福鼎提線木偶戲有其特色:唱用“京調”,說白用“土話”,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福鼎提線木偶戲俗稱“七條線”,藝人操縱線長1.6米至3米長的木偶,在戲臺上進行表演劇情。木偶身段高70—90厘米,提線長160—300厘米,藝人站在幕後提線演出。木偶頭戴金冠、身著五色龍、鳳袍,腳穿各種布鞋,還有大小道具100多件,根據不同劇本扮演生、旦、凈、末、醜,演繹歷代帝王將相及才子佳人和平民的故事。木偶身上的提線,可表演各種細膩的動作,木偶壹般有七條提線,甚至可達三十多條,木偶手指能活動自如,還能轉動眼珠和開合嘴巴、表演特技,如變臉、地面拾銀、抽煙、翻跟鬥,眾人武打場面劇組1人可同時1只手(右)提線操作1個木偶,另1只手(左)可提線操作4個木偶,其中提線操作1個木偶可做翻跟鬥表演等。
沙埕鐵枝:兒童的枝頭高空表演
鐵枝的演員都是少年兒童,在壹塊約1米見方的平板上用5~8個六到十歲的兒童擔當造型演員,將其安置在7至8米高的鐵枝(鋼筋)上,然後用各種物體將鋼筋巧妙地偽裝起來,演員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簡單情節或雜技動作。
鐵枝車邊推行前進,樂隊隨後伴奏,叫搬鐵枝。鐵枝表演精彩,燈光閃爍,在夜幕映襯下,觀者如堵,蔚為壯觀。
前岐馬燈:農民自己的春節巡演
馬燈表演叫“打馬燈”,
從正月初壹開始到元宵,馬燈表演者要到各村各境去巡回演出。到了哪個村,就由村裏的頭人來接待,安排在空曠的場地上表演。村裏來了馬燈是件吉祥的事情,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會圍觀壹睹打馬燈的風采。通過打“打馬燈”,以庇佑全村祛邪消災,祈求四季平安,風調雨順。
在場景表演時,表演者身上綁著馬頭和馬身,走著馬步,列成馬隊,揮舞刀槍,模擬古代英雄人物,在鑼鼓聲中陣式千變萬化,邊走邊舞。在閩東,現在能夠完整地制作馬燈和表演馬燈舞的僅有福鼎市前岐鎮。
畬族鄉民俗:原生態畬家味
佳陽畬族鄉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畬族傳統節日,如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雙華畬族“二月二”會親節、羅唇畬、漢民族正月十八“冥齋節”、
佳陽、三丘田、安仁畬村畬族“三月三”等傳統節日。
畬民愛唱歌,畬族有語言卻沒有文字,他們只能以歌傳情,以歌代言,借助這種傳唱的方式,把本民族的生產、生活、歷史、教育、文化、娛樂等知識壹代壹代地相傳下去。他們很多傳統節日中都會唱起畬歌,對起畬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