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拳
詠春拳,中國拳術中南拳之壹。少林嫡傳武技之壹,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裏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拳““永春拳”,都為同壹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壹用“詠”。)
詠春拳來源傳說
第壹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詠春拳因此得名。嚴詠春拳是清中葉少林俗家弟子嚴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鶴相爭,受啟發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礎上,創編了詠春拳術。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解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系,更沒有什麽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泳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壹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壹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壹只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鹹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焚,至善逃避到佛山,曾壹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夥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梁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詠春拳來歷的壹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壹,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藉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請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妳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詠春拳特點詠春拳是中國拳術的南拳之壹,早年流行於廣東、福建各地。此拳初傳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以地名為拳名,故明“詠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詠春拳”者。?這現代最流行的中國武術門派,在歐洲得到快速發展。詠春拳術以身體結構、關節活動及流體力學開始研究改進,完全脫離了傳統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學虛幻、非科學邏輯性的近似哲學解釋。
此拳主要手型為鳳眼拳、柳葉掌,拳術套路主要有小念頭、尋橋和標指3套拳及木人樁。基本手法以三傍手為主,還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沈橋、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馬、三字馬、追馬、跪馬、獨立步等。它是壹種集內家拳法和近打於壹身的拳術。它立足於實戰,具有招式多變、運用靈活、出拳彈性,短橋窄馬,擅發寸勁為主要特點,以大閃側,小俯仰,耕攔攤膀,摸蕩捋,審勢記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沈、標、膀、腕指、黏、摸、熨蕩、偷、漏和“二字鉗陽馬”的身形步法為標誌。憑借手橋肌膚靈敏的感覺,發揮寸勁力量的內家拳法。
泳春為何適合女人練
比起別的功夫,詠春拳的確是很適合女人練習的。特別是想減肥的MM,只要持之以恒,練練詠春拳,對收緊身體不同部位的肌肉是有顯著幫助的。《葉問》裏,甄子丹練詠春就打木人樁。運動專家解釋,練詠春木人樁是針對手腕的運動,有助於增強手部的靈活性,而且雙掌向前推出,對於除去“拜拜肉”(藏在胳膊底下,壹舉手說“拜拜”就晃動不已,故名)有顯著的功效,詠春的提腿動作不多,踢樁有助於收緊大腿肌肉。詠春是以內勁為主,強調整勁,因此不會影響身材。?而且,詠春拳當中的壹些招術是可以收緊臀部肌肉,可以瘦腰,也可以瘦手臂的。另外,女孩子學點詠春拳也是很有用的,因為詠春本來就是格鬥技巧,並且擅長以小搏大,強調雙方在身體接觸之間感受對方下壹步的動作,再按對手的攻擊給予相對的反應及還擊。現在不少女生練詠春拳,就是用來修身和防狼的。
相關資料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通過百度搜索
相關參考來源如下:
/mtjj/content/2013-08/01/content_5771738.htm
/article-611308.html
/article-352511.html
/article-90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