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統食物:粽子、煎堆、黃鱔、艾饃饃、大蒜蛋
1、粽子:“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2、端午節吃煎堆: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煎成。相傳古時閩南壹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3、黃鱔: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壹年裏鱔魚肉*嫩、*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於口感軟滑無刺,壹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壹種,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
4、艾饃饃: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面粉發酵與艾蒿壹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5、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裏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壹起煮,供壹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