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的說法,現在總結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說法:
1、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2、端午起源於龍的節日;3、端午起源於夏至之說;4、端午起源於惡日之說;5、端午起源於人們祈求“男女構精,化生萬物”的“成人節”。接下來對以上的幾種說法壹壹道來。
壹、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
這個說法最早能追溯到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
據說,屈原政治上的失敗、楚王的昏庸、新君繼位、楚國滅亡,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跳入汨羅江,以身殉楚,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為紀念他,每年的這壹天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此來驅趕蛟龍。
這個說法是最廣為流傳的,最為大眾所知的,我老家在內蒙古東北部,算是廣義上的東北,在東北地區,大家基本都相信這個說法,我在小時候,就從父母、小朋友之中就知曉這種說法。包括後來上學,在老師、書本那裏學到的也是這種說法。尤其是屈原在跳江前說的那句舉世名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另壹種說法是:
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聽到消息後立刻紛擁劃船去救屈原,船壹直劃到洞庭湖,也沒有見到屈原的屍體。那個時候,正遇到下雨天,湖面上的小舟壹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由此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都是與紀念屈原相關的活動。
二、端午起源於龍的節日
這種說法來自聞壹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他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壹)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當然,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或者史學家都對端午節的來歷進行了各種考古論證,有各種各樣的說法,聞壹多先生的說法算是其中的壹種。
三、端午起源於夏至之說
這壹說法的主要依據是南北朝梁宗懍編著的《荊楚歲時記》,原文記載有:“夏至節曰,食粽”,而在前面五月五日習俗中並未提到吃粽子。因此在南北朝的時候,端午節並非指的是五月初五,而是“午日”的夏至節。至於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劃龍舟歸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
四、端午起源於毒月惡日之說
在先秦朝代的時候,老百姓普遍都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壹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而《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在這壹天人們要驅毒辟邪,這壹天要木蘭浴、懸艾草、帶五彩絲、禁欲。
因此,從上述典故和文獻來看,五月五日是毒月惡日也是有壹定的出處,且不論是否迷信或者子虛烏有,這種說法畢竟是那個時代的壹種產物。而保留至今的懸艾草、帶五彩絲的活動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我相信,這是對傳統文化保留和發揚的最好的壹種方式了吧。
五、端午起源於人們祈求“男女構精,化生萬物”的“成人節”
這種說法認為,端午避邪只是其中壹個手段,且吃粽子、花生等都是為了傳宗接代,其根本意義在於祈求宗子。
這種說法也印證了古代對子嗣和傳宗接代看的非常重要,也算是流傳於民間的壹種說法了。
我所了解的端午節:
1、端午節又名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
2、我老家在內蒙東北部,我們那裏端午節的習俗是,①在五月初四快晚上的時候去野外折柳樹枝、挖艾蒿、山花椒。把這幾種東西準備好之後,分別放置在大門、房檐、窗戶上,有辟邪之說。等到過幾天,艾蒿幹了之後,在晚上還可以點燃,有驅蟲之說。②在端午節前幾天,大家會趕集買蘆葦葉、馬蓮(就是包粽子的“繩子”,也是壹種植物)、糯米,買來之後,會把蘆葦葉和馬蓮在水中浸泡幾天,待到端午節當天,各家開始包粽子、煮粽子,在煮粽子的鍋裏還會放幾個鵝蛋,傳說吃了粽子水煮的鵝蛋,壹年不會生病,也算是表達了人們對追求身體健康的壹種期望吧。③在端午來臨之前大人們會去趕集買“葫蘆掛件”(如下圖所示),表達驅邪平安之意。
④小孩會在這壹天在手腕和腳腕上帶五彩繩,也是表達驅邪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