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板歌歌詞往往達數百行或上千行,多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或戲曲劇目改編而成。演唱時,歌者手持四塊長約七寸,寬兩寸,板邊刻成鋸齒形狀的竹板,歌者左手握三塊,右手操壹塊,配合演唱或敲或擊或鋸,以造成不同節奏渲染氣氛。竹板歌有四句板和五句板兩種,都是七言句子。歌者在開唱時常加“介就話個”(現在就說),中間也常加進“介支”(這時)、“啊”、“嘟”、“哦”等虛詞襯字;節與節之間,往往用頂真修辭方法,即下節首句承接上節末句,並配以必要的過門。如“開書唱個古賢人,賢人名叫高文舉”(頂真格);“唔唱牢中秀才苦,轉唱本州王姓人。王家員外家豪富,單生壹女叫玉珍”(過門)。聽起來自然、貼切,效果也更好。
竹板歌押韻較為嚴格。四句板的押壹、二、四句腳韻,五句板的押壹、二、四、五句。這類長歌在客家地區流傳不少。趙玉林、高文舉、梁山伯、孟姜女幾個傳奇人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很長時間,在客家地區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主要得力於“竹板歌”中幾篇敘事長歌的廣泛傳唱。
近些年來,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門重視采風,搜集民歌民謠及民間故事。盛世修誌,經過文人搜集整理,如《永定歌謠集成》就收入《高文舉》《趙玉林和梁四珍》等唱詞,較原歌詞更簡潔、精煉,通俗易懂,瑯瑯上口,更方便於口耳相授或書面閱讀,受到各界人士廣泛好評和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