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京劇,壹般改稱“南派”。“海”指上海,是同京派相對而言。指以上海為代表的其他各地京劇藝人。又稱“外江派”。
清末起逐漸形成。主要特點是勇於革新創造,善於吸收新鮮事物,能及時反映現實生活。對京劇藝術的革新創造有很大貢獻。但是其缺點是追求噱頭,有時華而不實,是商業化的表現。隨著發展這種商業化正在逐漸消除。
海派的表演與京劇藝術的基本特征,在虛擬性、誇張性、舞蹈性等方面沒有絕對的區別;它重視基本功,但更重寫實、重生活,演人物、演感情,有其鮮明的地域特點和時代特色。
突破行當,塑造人物 京劇海派新劇目十分豐富,劇中人物多姿多彩。演員順應這壹需要,從塑造人物出發,突破行當限制,或在某壹行當中突破流派限制,塑造生動人物形象。
擴展資料:
上海京劇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
王鴻壽 王鴻壽出身徽班,昆亂兼擅,精通做工老生、靠把老生、武旦、武醜各行當的表演而且富於創造。在京劇海派形成初期,他把裏下河徽班優秀的表演藝術傳統帶進京班。
潘月樵 潘月樵是上海有代表性的老生演員。其嗓音帶沙,卻寬響善唱,雖以做工老生享名,卻常演《桑園寄子》、《法場換子》、《連營寨》、《空城計》等唱工戲,且聲容並茂。
馮子和 馮子和活躍在上海京劇舞臺20余年,他的革新創造包括劇目、表演、唱腔、伴奏、化裝、服飾等各個方面。
百度百科-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