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的特點是:以梆子、二黃的板腔體為主,曲牌體為軸,同時還保留了南、木血、龍肉、板眼等廣東民間腔調,新編劇目中也有大型交響樂伴奏。
傳統粵劇的基礎表演程式,如“拉山”“雲手”等動作,都有自己的特點,保留著古拙、剛勁的藝術風格。在長期舞臺藝術實踐中,前輩藝人創造了“大架”“十八羅漢架”“五更架”“鑼邊大滾花”“七槌頭”等表演程式組合,經過不斷的篩選、積澱和豐富,形成了鮮明的粵劇特點。
隨著粵劇與京劇等劇種的藝術交流漸多,粵劇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斷地吸收、借鑒、學習其它藝術形式為己所用,形成駁雜、多彩、全面的程式特點。
粵劇唱腔粵劇為多聲腔劇種。其唱腔結構體制主要為板腔體,兼有曲牌體。其聲腔有梆子、二黃、高腔、昆腔、專腔、歌謠、雜曲等。其中梆子、二黃為基本聲腔,習稱“梆黃”。
大腔,原用於高腔劇目中,並有“大腔首板”“大腔中板”“大腔四門”等板式之分。保留著壹人清唱、眾人相合,鼓鑼間奏、不尚管弦,以及高亢、明麗的風格和特點。
昆腔,粵劇習稱“昆牌子”。早期的昆牌子,不少是從昆曲中直接吸收過來的。這些牌子,曲文大都出自昆曲原本。昆牌子詞格,多為長短句,也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但數量不多。粵劇中,今尚保留近百支高昆牌子,它們都有壹定的曲詞和鑼鼓伴奏程式,但都已脫離了原來劇目而被單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