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地處浙江東部,在越文化的長期影響下,在優越的自然環境中,形成了別具壹格的風俗。
八月十六中秋節:中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壹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壹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鄞州)人史浩,當時,其任宰相之職,每逢中秋節便回家陪其母過中秋節,有年中秋節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時趕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會回來過節,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趕了回來,此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份孝心,故選擇在八月十六過中秋節。每逢中秋節,家人團圓,趕廟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
舞獅:在寧波市寧海縣壹帶較為流行,壹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日,數十名農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舞為多,壹雄壹雌壹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壹盞燈,狂舞獅子在中間嬉打、咬打、搶燈等動作,四周圍觀群眾。
賽龍舟:城鄉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壹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後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日娛樂氣氛。當比賽開始時,劃船人員頭高高地昂起,壹人站立於龍舟前身敲鑼指揮,服裝與龍舟同色,壹聲鞭炮響,龍舟齊發,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於耳,場面甚為熱鬧,先到終點者為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
梁山伯祝英臺故事: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臺,女扮男裝求學,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三年。後祝英臺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後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於任上,葬在城西鄉。後祝英臺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現寧波西鄉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壹到”的諺語。現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形式流傳,範圍非常之廣,涉及並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冬至吃番薯湯果:在寧波的傳統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壹。“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壹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
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裏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老寧波也有“吃了湯果大壹歲”的說法。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2、寧波特產①寧波湯圓 ?
湯圓原名元宵,是寧波著名的漢族小吃之壹,也是中國的代表小吃之壹,春節、元宵節節日食俗。歷史十分悠久。據考證寧波湯團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壹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凈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制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
舊時候,湯團壹般只能在春節期間方能吃到,平時民間很少制作,寧波有壹首兒歌這樣唱叫“拜歲拜嘴巴,坐落瓜子茶,豬油湯團燙嘴巴”。與大多數中國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進湯圓的傳統習俗,象征家人團圓,也象征生活圓滿幸福。壹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團以寄托思鄉之情。
現在,“寧波湯圓”已經成為壹塊金字招牌,名聲在外。
②慈城年糕 ?
慈城年糕也是最能體現寧波純白之美的代表之壹。慈城的年糕,至今保留著上千年的生產工藝,柔滑細膩。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藝已列入浙江省非遺名錄。
慈城年糕是由優質粳米制成的糕點,是寧波市傳統的名優特產品。
③前童三寶
前童古鎮赫赫有名的前童三寶,指的是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幹,可葷可素,各有各的美味,歷史上更曾被作為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