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細紋剪紙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細紋剪紙是怎麽發展起來的?

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應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繡花底圖,繡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入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壹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建國後,細紋刻紙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有創新,圖案內容花鳥、人物兼備,其代表作細紋《花烏》《軍民魚水情》、《課余》、《紡織姑娘》等先後在國內外展出,影響廣泛。

樂清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風景秀麗的雁蕩山麓,傍依甌江,瀕臨東海,隸屬溫州轄區。西漢初年,東甌王在此建都。東晉寧康二年,置樂成縣,屬永嘉郡,此乃樂清建縣之始,至今已有壹千六百多年的歷史。

南宋以來,甌江流域的經濟與文化就十分繁榮,宋紹興元年這裏已設舶務,對外貿易與海外交流頻繁,民間文藝極其豐富,民俗活動多姿多彩。尤其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倡導下,主張"通商重工",商業意識逐漸崛起。長期以來手工業作為"重工"的主要手段,使這裏的民間工藝美術不斷地豐富與壯大,並享譽國內外。諸如甌塑、甌繡、草編、竹編、鑲嵌、米字花邊、黃楊木雕、石雕、紙紮、剪紙等。出現了大批技術精湛的民間藝匠。

樂清細紋剪紙的歷史

樂清古屬吳越之地,又位於甌江之畔。樂清的剪紙就是在甌越文化與海洋文化的孕育之下誕生的。據考證,樂清的剪紙至少在五代之前就已經出現,五代《武林梵誌》有雲"吳越踐王於行去日……城外百戶,不張懸錦緞,皆用彩紙剪人馬以代"。至元代《大德樂清縣誌》(公元1297年-1307年)所載"社裏笙歌達旦,能衢剪彩為眾***賞,與民同樂"。可見樂清的剪紙歷史之久遠。早期的樂清剪紙亦以女性為主,故此,有人把剪紙稱之為"女性藝術"。古時候有"男居外,女居內"之習俗,或叫"男耕女織"。自古以來,中國女性完美的壹個重要標準莫過於"巧手"。在農村,誰家的閨女媳婦會剪壹手好花,全家都引以為榮。蓬年過節,家裏如沒有個會剪紙的,就只得向鄰居討花貼。作為壹項不可缺少的藝術活動,使民間剪紙更加普及。從女性的童年開始,農村就把剪花織繡作為教育女兒的壹種主要手段之壹。除了剪"窗花",還有剪花樣作為刺繡的底樣,充分體現了古代女性崇尚美、追求美、創造美的品德。她們用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手法,簡單的工具、材料去美化農村,美化生活。

由於樂清位於東海之濱,甌江之畔,為溫州的重要商埠,參與海上作業的人數急劇增加。但海上作業風險性很大,因此,祈海神,信龍神、謁求風調雨順的活動與故事不斷豐富,龍國騰已成為當地人的崇拜者。每逢新春佳節,村村可見"魚燈"與"龍船燈"(後來也叫"首飾龍")的民俗表演活動,表現"魚在水中遊,龍為海中王"的故事情節。據姜維在《山與海瑣談》中記載:"村落糊楮,象龍首尾,載版為身,機轉轆轤,篝燈於上,從似金鼓,沿門索賞,謂之龍船燈"。道出了龍船燈的形、質與活動形式。樂清的細紋剪紙就隨南宋的"龍船燈"相輔而生,相得溢彰,人們習慣稱它為"龍船花"。剛開始時的"龍船花"與後來的"龍船花"比較,早期的"龍船花"顯得相對粗獷、單純、古樸。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的不斷需求與創造,對甌越民間文化、海洋文化及農耕文化的感悟、運用與理解,使細紋剪紙日趨成熟、精細、豐富、生動、多樣,其民間民俗的文化內涵也更加深厚,逐漸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藝術特征,終於使樂清細紋剪紙獨樹壹幟。現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藝美術全集"《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分冊中將樂清細紋剪 紙作為極其獨特而鮮明的語言個性收編在冊。

樂清的細紋剪紙不僅具有重要的民間藝術價值,它還對於地域文化的延續及其審美趨向和歷史發展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它是壹種民間藝術,更是壹種民間文化與標誌。記得我的孩提時代,每逢春節,就可看到紙紮"魚燈"和"首飾龍"。魚燈活動都在傍晚天黑之後舉行,壹組有十幾盞魚燈,壹般第壹盞為"龍燈",後面跟著各種各樣的"魚燈",在"龍燈"前面還有壹人手執"龍珠燈",在鑼鼓喧嘩聲中開始了以龍嬉珠為形式的娛樂活動,有表示"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等擡式,互比高低,爭奇鬥艷。但小時候的我更迷戀的還是"首飾龍",首飾龍壹般長為4.5米,高3米,寬2米。以龍為頭尾,以船為身,又似層層樓閣,四周布滿戲典人物與神話人物。並通過首飾龍中軸滾動(後改為電動)使人物栩栩如生。首飾龍上所有的窗花亦用細紋剪紙裝飾而成,精細至極、令人贊嘆不已。無論是"魚燈"、"首飾龍"或"龍船花"都反映出當地勞動人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蓄興旺、吉祥如意樂清剪紙的發展

據考證,在樂清剪紙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兩大部分。壹是早期剪紙以女性為主體,以美化生活為主流,為剪為主要手段,但題材、內容、手法、形式與我國其它地方的剪紙有所相似,並無鮮明的地方特色;二是至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打破了女性藝術的範疇,成為男女皆為的民間手工藝術,並且從原來以剪為主變為以刻代剪。所以,也有人將樂清的細紋剪紙叫做細紋刻紙,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足以說明細紋剪紙在工具使用上已起了變化,使樂清的剪紙日趨完善,逐步形成了鮮明的個性語言。回顧樂清的細紋剪紙大約經歷了四個階段。

宋代。隨著南宋"龍船燈"的出現,樂清的細紋剪紙應運而生。剪紙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開始演變,從造型語言上變原來花鳥、草蟲為主為幾何形狀為主,常見有柳條紋、磚塊紋等。這個時期的剪紙,作為龍船燈上專有的用途,開始變的細膩而富有裝飾性,使樂清的剪紙初步形成個性語言,與原來的女性剪紙逐漸拉開了距離,如圖②。我們可以把這個時期的剪紙叫做樂清細紋剪紙的起始階段,或叫初級階段。

元、明時期。隨著"龍船燈"活動年年頻頻出現,人們的審美能力也在不斷的提高,民間藝匠通過不斷地實踐與創造,使細紋剪紙的語言開始豐富,技法開始熟練,紋樣開始精細。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著重講求對比與變化的形式美,壹般分為內外兩個部分,外粗內細為常見,外面多為柳條紋,裏面壹般有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等,如圖③。我們可以把這個階段的細紋剪紙叫做成熟期。

明、清時期。明末清初,隨著樂清商貿和手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精神生活,娛樂活動有著更高要求。於是在每年春節開始有"龍船燈"的賽事活動。而評判龍船燈的重要標準之壹是看"龍船花"的精美程度,這就成為民間剪紙藝匠嘔心瀝血、精心創作、不斷創新的強大驅動力。這時,龍船花的紋樣除磚塊紋、十字紋、井字紋之外,還有長壽紋、正字紋、魚鱗紋、雙喜紋等。通過民間藝匠的不斷創造,使細紋剪紙的紋樣增多到幾十種,使細紋剪紙藝術的語言更加豐富,技法更加成熟,如圖④。所以把這個時期的細紋剪紙稱為高峰期。

新中國成立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樂清的商品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手工藝隊伍不斷壯大,先後成立許多工藝美術產家。其中,黃楊木雕、石雕、竹編、草編、米字花邊等產品遠銷國外。樂清的細紋剪紙就是在這個時期手工業商品經濟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壹種民間工藝美術。當地人就是將龍船燈的飾花"龍船花"轉化為商品,這個時候人們開始把"龍船花"改名為"樂清細紋刻紙",其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與地區,深受世界友人的喜愛。

1955年,樂清縣黃楊木雕廠成立了剪紙車間,首次將民間剪紙藝人請到工廠,並配有專門的設計人員。至20世紀70年代,在樂成、象陽寺前村、地團橋頭村等地相繼成立十幾家專業剪紙工廠,孕育出壹支龐大的剪紙制作隊伍,高者能在方寸之間刻制出2500多個洞孔,因此,被有關專家學者與新聞媒體稱為"微雕藝術"、"中國壹絕"等。郭沫若先生有詩雲:"曾見北國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渾厚;今見南方之刻紙,玲瓏剔透透得末有;壹剪之趣奪神功,美在人間永不朽。"郭先生的這首詩中講的南方剪紙,尤如是對樂清的細紋剪紙而言。

的美好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的剪紙紋樣,在原來的基礎上拓展到人字紋、米字紋、葵花紋、梅花紋、菊花紋等近百種。其剪紙版面壹般分外、中、裏三層,外層多為花鳥、草蟲、動物之類,中間為細紋,裏面為主題圖案,有時外紋也為主題圖案。這時細紋剪紙在繼承傳統"龍船花"的前提下進行大變法,變過去單純作為"龍船燈"上的窗花裝飾為居室飾品,也可叫墻花。其形式更加靈活多變,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且通過對甌越文化、海洋文化、農耕文化的覺悟與運用,將民風民俗等語言要素納入其中,使細紋剪紙更賦予地方文化內涵。況且在技法上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所以我們把這個時期的樂清細紋剪紙稱為鼎盛時期。

縱觀樂清細紋剪紙的發展歷史,始終是以甌越文化、海洋文化和農耕文化為背景,獨具匠心,逐漸趨向成熟,並成為鮮明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為世人所矚目。

上個世紀末新世紀之初,隨著樂清經濟新的騰飛和商品經濟浪潮的強烈沖擊下,樂清的細紋剪紙卻面臨著前所末有的危機,它將面臨著滅絕的可能性。如今樂清能善細紋剪紙者已是廖廖無幾,他們並且都已步入中老年段,年輕壹代的細紋剪紙還是個空白,樂清細紋剪紙藝術這壹顆鑲嵌在東海之濱的璀燦明珠能否永久地放出異彩,尚是壹個未知數。

林邦棟與樂清細紋剪紙

林邦棟出身在壹個世代以油彩、紙紮。龍燈等手工業為生的家庭。其祖父林祠明在油漆畫、塑佛像、紙紮龍船燈諸方面在當地頗有影響,其文林松亭繼承了祖輩的技藝,又在細紋剪紙方面有所發展。林邦棟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喜愛油漆畫,紙紮和剪紙藝術。他看著家人神奇的技藝十分著迷,壹看就是大半天,而且常常廢寢忘食。在13歲那年,父親見其如此迷戀民間藝術,便開始潛心傳授油漆、紙紮和剪紙藝術,二十歲左右他便能獨立設計剪紙花紋、並熟練地刻制。

由於他勤奮好、刻意求新,又有壹身嫻熟的細紋剪紙技藝,於1955年首批被吸收到樂清縣黃楊剪紙小組,後發展為樂清縣工藝美術廠。在廠三十年間,使他有著充足的時間,潛心研究民間細紋剪紙藝術,設計了剪紙紋樣數百種,剪紙作品遠銷國外。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從原來單壹用途"首飾龍"上的花飾,發展成為書箋、居室布置等多元用途的獨幅作品。到了70年代並以樂清工藝美術廠的剪紙東間為奠基,在全縣各地相繼成立了幾十家專業剪紙廠家,形成了壹支龐大的剪紙制作隊伍。剪紙作品大多數屬外貿出口產品。壹時間樂清的剪紙遍布全球,成為當地壹種產業與文化。林邦棟先生為此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林邦棟有深遠的細紋剪紙傳統,但他從不摩古不化;敢於創新,而不失傳統本色。傳統的"龍船花"剪紙大都以豎長方外形,外部花紋亦以磚塊狀常見,裏面配以細紋,細紋花樣的模式不超過20種。林先生憑著對細紋剪紙的執著追求,對技術 的精益求精,對民間文化的深刻領會,通過長期的思考、探索、實踐,使樂清的細紋剪紙又推向壹個新的高潮。在外形上有正字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葵花形等,細紋樣式上發展到近百種,從四圍的磚塊狀變化為花卉、鳥獸、人物、風景等。使細紋剪紙更富於動靜結合,粗細相間,疏密對比,給人壹種強烈的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如今,他雖然已是古稀老人,但他壹旦進入細紋剪紙創作與刻制,依然是精神抖擻,手提刻刀,如魚得水,動作自如,壹氣呵成。他的技術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可老人從不僅滿足於此。他深入百姓生活,非常註重搜集民俗民風、民間傳說故事,並將它運用到細紋剪紙藝術之中。使細紋剪紙註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使細紋剪紙的題材更加廣泛而富有民間特色,使細紋剪紙的語言更加豐富燦爛。他所創作的《龍飛大有年》、《多福多財》、《金玉滿堂》、《魚躍龍門》等作品,都充分地展示了傳統的民俗偶意。

在人們的心目中,林邦棟還是慈善的老人,令人尊敬的老人。鄰裏結婚、祝壽、生兒育女、過年過節,老人常刻壹些松鶴、壽星、鴛鴦、雙喜、龍鳳及窗花之類的題材內容送給他們。林老常說:"他們需要什麽,我給他們刻什麽",可見老人的作品是深受百姓的歡迎。察其原因,是老人的作品即來源於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回顧林邦棟先生所走過漫長的藝術歷程,令人感嘆不已。他的作品即代表著壹個地方和民族的文化與藝術 特色,並走出地方,走向全國,也走向世界。使我不禁想起壹位哲學家說的話:"只要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林老的細紋剪紙已有著鮮明的個性、令人刮目相看。他的作品《魚躍龍門》、《龍飛大有年》、《細紋剪紙系例》分別獲得全國金獎和最高榮譽獎,作品分別在中國美術館。法國科布倫茨州博物館展出、收藏和現場表演,《中央電視臺》、《浙江電視臺》、《剪紙藝術報》等幾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細紋剪紙藝術。他已被授予首批"中國剪紙藝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林老不光是位細紋剪紙傳人與大師,同樣也是壹位紙紮藝術稀世傳人與大師。1999年為了迎澳門回歸,他帶領兩個兒子壹起制作長達2000米的臣龍,被人們稱贊為"中華傳統壹絕",並載入吉尼斯世界大全。1998年他制作的"首飾龍"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被評為特別獎。1999年雲南昆明世博會上,又展現了他精心制作的"首飾龍",今天中外贊不絕口。

細紋人生--細紋刻紙工藝美術師陳余華先生

陳余華先生系浙江省樂清市象陽鎮寺前村人,1953年出生,15歲隨父(剪紙藝術大師陳朝芬先生)學藝,長期從事中國民間細紋刻紙的創作和研究。現系中國剪紙研究會會員,溫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樂清市剪紙研究會理事,工藝美術師。三十多年來創作了數百幅刻紙作品,主要作品有《四大美女》、《桂林山水》、《十二生肖》、《獨生子女》、《細紋花鳥》、《雙魚》、《沖出亞洲》、《觀音》、《連年有余》、《熊貓》、《花蝶》、《九龍圖》、《九獅圖》、《慶祝港澳回歸》等優秀作品遠銷國內外。

《四大美女》1992年在紀念《講話》發表五十周年美術展獲優秀獎。為繼承家父的精湛技藝而學刻的《九獅圖》刀法細膩工整,深得行家好評,在象陽首屆"浙江民間藝術精品展"中獲壹等獎。1996年《九獅圖》和縮制的《紅樓夢》在浙江省鄉鎮工藝美術精品展中榮獲壹等獎,《龍船花》獲三等獎,《沖出亞洲》在1999年10月第四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金獎,《雙魚》在2000年9月第五屆中國黑龍江跨世紀全國剪紙展覽中榮獲銀獎,《鳳戲牡丹》、《熊貓》和《九獅圖》1999年12月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榮獲銅獎,《觀音》在"99年中國民間剪紙博覽會"中榮獲銀獎,《獨生子女》獲優秀獎,《九獅圖》等五件作品被四川省博物館收藏。《連年有余》在"99年浙江中國民間藝術展"中榮獲金獎,2000年2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中國剪紙世紀回顧展"中榮獲壹等獎,並同《九獅圖》、《鳳戲牡丹》、《十二生肖》、《天女散花》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以及中國華夏剪紙博物館、溫州博物館、樂清文物館、樂清圖書館等處收藏。《花蝶》2001年10月在杭州舉辦的西湖博覽會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中榮獲金獎。《九龍圖》2001年在中國民俗風情剪紙大賽中榮獲銅獎、溫州工藝美術世紀回顧展中榮獲金鹿獎。他所創作的細紋刻紙在浙江省第十壹屆大學生運動會中榮獲特別貢獻獎。在浙江省工藝美術評審中被評為優秀作品獎。作品被中國輕工總會會長陳士能同誌觀賞後,得到高度好評。藝術傳略與作品分別載入《中國美術報》、《人民畫報》、《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世紀珍藏版》、《中國工藝美術與禮品圖文總覽》、《溫州民間藝術壹百年》及《中國民間剪紙集》等。其藝術歷程被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攝制組攝制並多次播放,2000年10月被浙江有線經濟臺《非常人家》欄目專題拍攝,2001年5月被溫州電視臺國際部特約拍攝"匠心細微處----陳余華和他的細紋刻紙"專題片。陳余華先生潛心研究將原有的60多種細紋圖案發展到100多種,其所創作的作品刀法既工整細膩,又活潑流暢,被行家譽為"中華壹絕"和"剪紙之最"。

我也不算很了解,給妳搜了點,隨便參考參考吧。。。。

  • 上一篇:看完《2023中國詩詞大會》什麽感受?讓妳印象最深的是什麽?
  • 下一篇:自制狗狗帽子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