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廣寧橋始建於南宋高宗以前,至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橋上可見城南諸山。橋心正對大善寺塔與龍山,為極好的“水上”對景。自南宋以來,壹直是納涼觀景之處。明修潔士朱亢宗曾作詩懷古惆悵:“河梁風月故時秋、不見先主曳杖遊。萬疊遠青愁對起,壹川漲綠淚爭流。”
建築結構
廣寧橋為單孔七邊形石拱橋,是紹興現存最大的單孔石拱橋。橋為七邊形拱橋,全長60米、寬5米、高4.6米,凈跨6.10米,橋南設16級石階,長25.30米,橋北石階20級,長26.30米。24根橋欄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實,柱板花紋,幽雅大方。橋洞頂拱石上,刻著“鯉魚跳龍門”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猙獰奇形怪狀的,也有虎頭獅身振鬣怒吼的,甚為精致。此橋的抱鼓長3.7米,高0.65 米,厚0.2 米,如此長的抱鼓實屬少見。橋上橋 橋洞拱石上刻有捐資修橋的姓名。橋拱下有纖道,可供行走。橋上橋下兩條道路交叉通行,故稱古代立交橋。
南鄰八字橋,與大善塔相望。廣寧橋為紹興現存最長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系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橋系南北向七折邊形單孔石拱橋,全長57.2米。橋上置欄,拱券為縱聯 分節並列砌置,券頂鐫《鯉魚跳龍門》、《金龍伴玉兔等六幅圓型石雕》。橋腳內各設有纖道。橋東側,南北引橋壁各嵌有石碑壹通,橋北端西側有《重建廣寧橋記》石碑壹方。
廣寧橋橋面微起弧拱,網側設欄桿,塑柱,欄板飾雲頭子,保存了壹些早期作法.橋身存明萬歷二年(1074年)建橋題記數處。廣寧橋的多邊形拱券結構,是明、清時期紹興地區的典型作法,為別處少見。它與紹興宋代八字橋、元代光相橋和清代太平橋組成紹興水網地區自宋至清的橋梁發展史序列。
該橋重修時延用古代七折邊拱,大多為原石料,風化程度與八字橋、光相橋相仿,據此可認定現今的廣寧橋橋型與嘉泰《會稽誌》中所載相同。折邊拱橋大多建於唐以前。廣寧橋位於古運河在城內的主要的碼頭。古運河在唐代已十分繁忙,所以廣寧橋在唐代應已存在,至少可以定為宋代以前的橋梁。始建於唐代的拜王橋、昌安橋都是折邊拱,可為廣寧橋的存在年代提供佐證。
此橋拱頂龍門石雕刻中的龍是三爪龍,三爪龍為宋代以前風格,此石雕圖案也可作為此橋年代的佐證。此橋的橋基由7層石板疊成,厚達1 m左右,如此厚重的橋基為國內少見。橋拱石上刻文,現有“萬歷二年”、“會稽廿三都章家,壽命延”、“山陰、信官”等字可識。刻文為明代萬歷年間修橋所補刻。
更多關於建築行業獨家信息,敬請實時關註建築網微信號。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