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當年加入WTO的承諾,中國已經在2006年12月11日全面開放銀行業,允許外資銀行經營包括人民幣存貸業務在內的所有商業銀行業務。從這壹天開始,中外資商業銀行真正處在了同壹起跑線上競爭,這對以銀行業為主導的中國金融體系而言具有特別的意義。為應對這場競爭,學術界和業界曾圍繞我國商業銀行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展開廣泛的討論。從最初設立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以增強市場競爭程度到設立資產管理公司以剝離國有商業銀行巨額不良資產,再到政府為國有銀行註資,引入戰略投資者等舉措,歷程可謂曲折,爭論也隨之沸沸揚揚。總結起來,主要問題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思路壹直未有定論,產權結構改革和市場結構改革到底孰輕孰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最優路徑到底是什麽?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全面開放,中國商業銀行在資產規模、經營業務、市場結構以及產權結構等方面都會發生重大變化,而變化的核心是銀行業的績效。對此,產業經濟學應該提供理論層面的解釋。 本文立足於轉型時期中國銀行業市場的特點,分析各個因素與銀行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始終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加上歷次金融行業的重大改革都是圍繞提升國有商業銀行績效進行的,所以本文的研究重點也就放在國有商業銀行。總的來說,本文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對既有的改革思路進行理論分析,探討現象背後的邏輯關系。 本文的主要觀點有:(1)從金融穩定和競爭績效的角度講,寡頭競爭的市場格局應該是中國銀行業市場結構改革的最優格局。(2)產權的政府獨有導致國有商業銀行行政壟斷,從而使我國商業銀行整體上壟斷無效率或低效率,再加上政府的“經濟人”假設,構成了銀行產權改革的依據。(3)要想改善商業銀行的績效,最重要的是社會信用文化的培養,這中間政府可以大有作為。(4)銀行業的改革並非僅僅是銀行的問題,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決定了銀行業改革的方向,所以金融政治經濟學的興起也許能為中國的金融改革研究提供壹個新的視野。
上一篇:籃球中5個位置的英文全稱下一篇:美文摘抄加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