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罕見唐代銀鋌亮相,揭秘楊貴妃堂兄楊國忠壹人兼任40個肥缺職務

罕見唐代銀鋌亮相,揭秘楊貴妃堂兄楊國忠壹人兼任40個肥缺職務

沈陽金融博物館展出壹件罕見的唐代笏型銀鋌,形如洗衣服用的棒槌。就是這個不起眼的物件卻是反映唐代貨幣制度和賦稅制度的珍貴白銀實物遺存。不為人知的是,在唐代,無論是稅銀還是貢銀,最終都是要鑄造成壹定形狀運送京城長安進獻給皇帝的,所以銀鋌和銀餅上面,都要鏨刻進貢人的姓名、官職、年份等信息。唐代銀鋌上鏨刻的“楊國忠進奉銀”引人關註。原來,楊貴妃堂兄楊國忠做過唐代“專知采市銀使”,這是壹個真真正正的“肥缺”,既主管全國白銀稅收的領導。

這件唐代笏型銀鋌,通體黑色包漿,兩端粗細不同,有壹尺來長。即便在當時笏型銀鋌也屬於比較罕見的物件兒。唐政府統治的地域固然幅員遼闊,但是由於當時開采冶煉水平有限,全國全年的白銀產量只有壹萬五千兩,而且鑄造出的銀鋌或銀餅,遠遠沒有後世那麽規範整齊,存在著同樣規格的成品輕重不壹、厚薄不均的情況。

唐代銀鋌的器形尚無統壹的規定,見有笏形的、長條形的、長方平板形的、束腰船形的,還有圓餅形的,制作規格也不統壹。

如果作為日常交易的貨幣在民間流通確實是既不夠用又不好用。那麽唐代的白銀有哪些用途呢?唐代白銀的使用範疇比較有限,基本上是作為貢銀和稅銀在進貢、進奉、賦稅等領域內使用,偶有與西域、南洋諸國做國際貿易的大商人,也是作為大額貿易款項的支付貨幣,主要體現了貨幣的儲值功能和支付功能,也百姓日常生活聯系不大,壹般的商品也絕不會以白銀定價。

如今公民繳稅直接繳錢就可以了,可是,在唐代中後期推行“二稅法”以前,唐代“公民”繳稅是繳實物的。統治者開始把應該收的糧食、布帛等,折算成銀兩,上繳到國庫。“稅口銀”就是地方政府將征收來的糧食折換成銀兩,上繳到京城的稅銀。

將實物折換成銀兩,就存在兩個問題:壹是按什麽比例折算,因為實物的價格是不斷變化的;另壹個就是白銀是有不同成色的。

唐代政府規定,各地收繳賦稅,要先由卿、禦史等官員監督核對尺度斤兩等,再入庫房,同時在將要入庫的物品上,寫上繳納物品的州縣名、日期,以便區別優劣和新舊。壹般物品尚且如此,賦稅銀餅更不能例外。

這樣壹來,銀餅的表面就相當於現在的財務報表,經手的人都要在上面留名,算是簽字。銀鋌和銀餅上面,都要采用持刀鏨刻或執筆墨書的形式,寫明該件銀貨的性質、重量、成色、來源,以及進貢人的姓名、官職、年份等信息。

沈陽金融博物館館藏唐代笏型銀鋌目前未見任何鏨刻的銘文,屬於素面無字銀鋌壹類。但是同壹時期的笏型銀鋌發現有6件刻有“楊國忠進奉銀”的銀鋌。

?

楊玉環得寵於唐玄宗之後,她的族兄楊國忠也飛黃騰達,升任宰相,身兼40余職,但其中“專知采市銀使”的頭銜卻壹直沒變,原因就在於這是壹個真真正正的“肥缺”,既是主管全國白銀稅收的領導,又是負責將大量國庫收入轉入唐明皇李隆基私人賬戶的財政負責人。

銀餅壹般是稅銀,而銀鋌則多是給皇帝進奉用的,給皇帝進奉金銀器主要是為了邀恩取寵、晉升官位。既然是給皇上進奉,當然要寫上自己的名字,不然進奉的官員那麽多,領導怎麽知道是誰送的?進奉的次數多,楊國忠提升的速度也非常快。到天寶十壹年(公元752年),李林甫死,楊國忠成為宰相,並壹個人兼任吏部尚書等40多個職務,這40多個職務中,有不少就是“專知采市銀使”等主管某方面稅收、財務的職務。

楊國忠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楊國忠專權誤國,積怨太深,最終被殺。

  • 上一篇:綠焦陂酒怎麽樣
  • 下一篇:美式櫥櫃什麽顏色搭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