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羌族的著名人物:
1.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2.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耿 3.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4.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5.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歷史上的羌和現在的羌族有什麽關系嗎? 解讀古“羌” 羌,中國最古老的部落,華夏民族的祖先之壹。 華夏族是以夏、商、姬、姜四大族氏為主,融合其他壹些民族部落而形成,其中,夏、姬、姜皆屬古羌系列,商為東夷族。遠古時代,西羌、東夷主政中華,西羌占了絕大多數。我們習慣上把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漢族的始族是黃帝,羌人的始族是炎帝。羌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始祖之壹。 作為對壹個人類***同體的稱謂,“羌”字在殷墟甲骨蔔辭中即已經頻繁出現。現在它仍是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之壹的族稱。這種三千多年壹以貫之的“歷史文化奇觀”,世界民族史上獨壹無二。而“羌”族群的出現更早,當追溯到傳說時代的炎黃部落時代之前,其影響之廣泛,研究中國乃至東北亞、東南亞、西北亞世界民族史,都必須探討與羌族的關系。 古代羌人並不是單壹的民族,而是古代 *** 對居住在中國西部眾多土著遊牧部落的泛稱。有專家指出,納西族和三星堆的古族等很多民族都與羌有著直接的關系。 岷江上遊地區是古代壹些民族往來的走廊,秦漢時期這壹走廊上經常能看到河湟壹代羌人遷移的身影。經過壹次次遷徒和不斷的民族融合、變遷,這個古老的民族現在還剩下不到30萬人口,主要居住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縣、汶川、理縣、松藩、黑水縣等地羌族歷史悠久,可溯源於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壹支約在春秋、戰國時從甘肅、青海地區絡繹遷居於岷江上遊壹帶生息繁衍,與當地居民相融合,逐漸形成為今日的羌族。 我說樓上的 妳自己是復制的 還說人家。
誰知道羌族的歷史?歷史上都有什麽名人出現? 羌族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人口198252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羌族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秦漢以來,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壹帶。唐時,壹部分羌人同化於藏族,另壹部分同化於漢族。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壹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這個古老的民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制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1955年和1956年,茂汶縣通過和平協商的方式完成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1958年7月7日建立了茂汶羌族自治縣。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日常食俗羌族民間大都壹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面饃),中午就在地裏吃,稱為“打尖”。下午收工回家吃晚餐。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經常食用的面蒸蒸是將玉米粉放在甑子內蒸成顆粒狀,即可當飯食用,有時將洗凈的大米拌到玉米粉裏,或將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稱為“金裹銀”或“銀裹金”。用小麥粉和玉米粉混合做成饃放入火塘上烤熟,也是羌族日常主要食品之壹。許多地區的羌族還喜食用玉米粉加推豆花的連(米+查)漿水發酵,蒸成豆泡子饃饃,或將嫩玉米磨碎做成的水粑饃饃。用麥面片加肉片煮熟稱為“燴面”;沸水加玉米粉煮成糊狀,稱為“面湯”,繼續加玉米粉攪稠,以筷子可拈起為度,稱為“攪團”,都是常吃的主食。在食用攪團時,要同時吃用白菜、圓根(蕪菁)泡成的酸菜作的酸菜湯,能開胃。常用玉米、小麥、豆類先炒熟,再磨制成炒面,壹般多在旅行或放牧時食用。在食用馬鈴薯時,羌族民間喜將馬鈴薯整個煮熟,然後去皮,再舂成泥狀,做成糍粑,稱為洋芋糍粑,用油煎或炸後,拌蜂蜜吃。也可用洋芋糍粑切片加酸菜、肉片煮湯吃。
因吃鮮菜的時間只有幾個月,常年多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腌菜。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壹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梁上熏烤制成“豬膘”,存放時間壹般為壹年,食用時壹是與蔬菜同煮,熟後撈起豬膘,切成長方形大片盛入碗中即可食用;二是將生腌豬膘切成小塊同菜壹起炒,作用是以豬膘代油,還要加些花椒和辣椒提味。在宰殺年豬時,羌族喜將豬血等充填到豬大腸內,煮熟後稱為血腸。血腸也是宴客吃酒時的壹種上肴。有的還將豬血與蕎麥和在壹起做成血饃饃食用。羌族還常把新鮮的豬肉放在新宰的豬肚子裏加鹽、花椒等紮緊、風幹,作成“瓤肚”久存不壞。
羌族壹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茂縣羌語稱“日麥希”,意為羌人酒。咂酒的制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曲,封入壇內,發酵7―8天後即可飲用。羌族飲咂酒,不用酒具,而是將酒壇開封,用壹根細竹管咂吸,咂飲時以長幼為序,輪流咂飲,並不斷地註入涼開水,直到味淡為止。
羌族日常竈具很有特點,常在火塘上支起壹個鐵三足,做飯時將鐵鍋放在上面加熱,或烤制食品,考究的鐵三足還要在上面鑲制銀飾。
節日、禮祭食俗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正如壹首羌......>>
羌族的文化介紹 北川羌民崇拜神靈。所信仰的神***有30余種,大致可分為四類;壹是自然界諸神,即太陽神、山神、樹神、地神、火神、羊神和其他牲畜神等;二是家神,即角角神(歷代祖先),有的地方還有媳婦神(主持家務勞動、照料父母有功者);三是勞動工藝神,如柱柱神(房屋建築神)、石匠神、石匠妻子神(輔助石匠砌屋有功)、鐵匠神、木匠神等;四是地方神(社神),在壹些村寨有自己的寨神,有的是狗,有的是羊。諸神中天神和太陽神最崇高,是主宰萬物、保護人畜、給人類以光明和溫暖的神,舊時早晨和臨近黃昏時,羌民都要燒香和燒柏枝祭祀。山神、樹神、羊神亦備受崇拜。山神保平安,每年必須舉行隆重的祭山儀式;樹神(又稱生命神)能遮蓋神體,保護人入森林的安全,羌民對神林、神樹嚴加保護,且要按期祭祀。我縣青片鄉上五村的神林,太洪、白坭、都壩、貫嶺等鄉境內的神樹,至今挺拔郁茂,受到羌民的敬仰。
羌族尚白,以白為善,崇拜白石(乳白色的石英石、羌語稱阿渥爾)。因而,所信仰的諸神,除火神以鍋莊(火塘)為標誌,樹神以神林、神樹為代表,羊神以兩羊角為象征外,其余均以白石為象征。白石所代表的神靈以供奉的地點相區別,如供在小塔和房頂上的白石為天神、太陽神,供在山上的白石為山神,供在正房屋角的白石為家神等。舊時羌人走親訪友時,常將白石作為最珍貴的禮物相贈。
羌族執行人神交往的是端公,羌語稱為許、釋比,或尊稱為阿巴許,都壩河流域的羌人又稱其為著。只限男性充任,不脫離農業生產。分為上壇、中壇和下壇。上壇與神打交道(神事),不殺牲,主持祭神儀式;中壇與人打交道(人事);下壇與鬼怪精靈打交道(鬼事),除害、招魂、送鬼,自己動手殺牲。使用的法器有猴皮帽、猴頭、羊皮鼓、神棍、師刀、令牌、銅鑼、銅鏡、銅印、羊角卦、獸齒卦等,均被視為極神聖的物品,尤以猴皮帽、猴頭最為貴重,不許人亂摸亂動。
羌族端公的巫術,除經、咒外,還有預蔔(羊髀蔔、白狗蔔、雞蛋蔔)、送鬼(送茅人)、踩紅鍋(踩燒紅的鐵鍋)、舔鏵頭(舔燒紅的鐵鏵)、吐油火(喝燒燙的菜油吐火)、炭火洗臉等。羌族端公大都具有壹定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經驗,是羌族文化的傳承人,在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大凡祭山還願、招魂驅鬼、治病禳災、蔔葬送親均由其操作。
羌族文化源遠流長
遠古時代,北川境內的羌族人戈基人,與從西北大草原南遷來的黨項羌人,實現了大融合,成為今日羌族之先民,古羌人勤勞智慧、驍勇善戰、能歌善舞,成為了羌族在人類民族歷史上光輝的壹頁。
北川古羌人的民居大多以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其住房就地取材,以片石青石板砌成,謂之碉房,兼有居住和防禦之功能,近、現代,漸改為木質結構為主,其中吊腳樓最富有特色。
羌民族傳統服裝的基本色調以蔚藍色、青色和白色為主,男女均著過膝蓋長衫、腰帶、衣領、衣袖、褲腳邊都有挑花刺繡圖案。其飲食以本地所產玉米、蕎麥、青稞、小麥、洋芋等雜糧為食,喜飲咂酒,民間膳食和風味小吃,堪稱壹絕。
羌人能歌善舞,演唱的民歌有情歌、苦歌、喜慶歌、喪歌、酒歌和山歌等,羌族舞蹈以沙朗最為流行,羌人以農歷十月初壹為新年,即羌歷年,是羌族最隆重的節日,多在豐收時節舉行祭山會,以宰羊祭山,祈求佑護。羌笛、口弦、、羊皮鼓、嗩吶等是羌族喜慶時常用的樂器。羌民最信奉的神靈有30余種,諸多神靈皆以白石為象征,同時對大禹敬若神明。...>>
羌族歷史上建立的國家 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後涼、後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壹現,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蒙與陜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陜、甘、寧、青壹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後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 *** 申請內遷於陜西、寧夏壹帶。
歷史上的羌和現在的羌族有什麽區別嗎? 歷史上的羌沒有完成民族形成的過程,處於部落和部落聯盟階段。
“羌”這壹名稱在古代有兩層含義。
狹義的羌指今天青海,四川西部,陜西南部,新疆南部等西部地區的藏緬語族部落,廣義的羌是對西部各族的泛稱,也就是“西戎”。
秦漢時期,羌人沒有城池,處於氏族公社制社會。
十六國時期,燒當羌建立後秦政權。後被東晉滅亡,燒當羌融合入漢民族。
在劉備建立蜀漢時,也可能更早些時候。唬牛羌(或越西羌)遷入青藏高原,成為吐蕃(今藏族)的祖先。
牦牛羌中的摩梭(摩沙,摩些)人遷入雲南麗江,成為納西(摩梭)族的祖先。
唐朝中期,黨項羌從青海遷居寧夏。並在北宋時建立西夏政權。這是最後壹個羌人建立的政權,西夏滅亡後,黨項余部遷入西南,羌人在中國北方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現代的羌族是古代羌人的壹支發展而來,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鄰近省份。
除貴州境內羌族已不再使用羌語外,其他地區的羌族仍然在使用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羌語。
氐人與羌人同語同俗,常與羌人合稱“氐羌”。
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民族,如藏族、彜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均為古代氐羌部落聯盟分化融合而來。
羌族真正的由來 那普陀山上的觀世音菩薩,給壹只神變來的獼猴,授了戒律,命它從南海到雪域高原修行。這只獼猴來到雅礱河谷的洞中,潛修慈悲菩 提心。正在猴子在認真修行的時候,山中來了壹個女魔,施盡淫欲之計,並且直截了當地提出來:我們兩個結合吧!起初,那獼猴答道 :我乃觀世音菩薩的徒弟,受命來此修行,如果與妳結合,豈不破了我的戒行!那女魔便嬌滴滴地又說道:妳如果不和我結合,那我只 好自盡了。我乃前生註定,降為妖魔;因和妳有緣,今日專門找妳作為恩愛的人。如果我們成不了親,那日後我必定成為妖魔的老婆,將要 殺害千萬生靈,並生下無數魔子魔孫。那時雪域高原,都是魔鬼的世界,更要殘害許多生靈。所以希望妳答應我的要求。那獼猴因為是菩 薩降世,聽了解這番話,心中自念道:我若與她結成夫妻,就得破戒;我若不與她結合,又會造成大的罪惡。想到這裏,猴子壹個跟頭, 便到普陀山找那觀世音菩薩,請示自己該怎麽辦。那觀世音想了想,開口說道:這是上天之意,是個吉祥之兆。妳能與她結合,在此雪域繁 衍人類,是莫大的善事。作為壹個菩薩,理當見善而勇為;速去與魔女結成夫妻。這樣,獼猴便與魔女結成伴侶,後來,這對夫妻生下六只 小猴,這六只小猴性情與愛好各不相同。那菩薩化身的獼猴,將這六只小猴送到果樹林中,讓他們各自尋食生活。三年以後,那猴父前去探 視子女,發覺他們已生殖到五百只了。這個時候,樹林的果子也愈來愈少,即將枯竭。眾小猴見老猴來了,便紛紛嚷道:我們將來吃什麽 呢!他位個個攤著雙手,模樣十分淒慘。那獼猴見此情景,自言自語道:我生下這麽多後裔是遵照觀世音菩薩的旨意,今日之事,使我傷 透了腦盤,我不如再去請示觀世音去,想到這裏,他旋即來到普陀山請示聖者。菩薩道:妳的後代,我有夠撫養他們。於是,獼猴便遵命 於須彌山中,取了天生五谷種子。撒向大地,大地不經耕作便長滿各種谷物盆地,父猴才別了眾小猴回洞裏去。眾猴子因得到充足的食物, 尾巴慢慢地變短了,也開始說話,逐漸變成了人,這就雪域上的先民。 註:獼猴變人的故事,在藏族民間廣為傳播,並記錄在古老的經書之中,還搬上了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的壁畫之 上。那獼猴住過的洞穴,民間傳說就是澤當附近的貢布山上,而"澤當也因是猴子玩耍之地而得名。
麻煩采納,謝謝!
羌族在歷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 炎 帝――中國羌炎農業文化始祖
蠶從王――四川蜀國先王
夏禹王――中華大地開國建朝之祖
犀 首――商代龍方北羌義渠國國王
周武王――滅商復羌朝之王
姜子牙――山東齊國創始人羌族偉大軍事家
叔 虞――山西晉國侯王
岷山莊王――冉(máng)國國王
安 陽――四川青衣羌國國王
爰 劍――西羌反霸主之王
勾 踐――浙江越國國王
秦昭王――戰國七雄西羌之王
秦始皇――滅六國建中央集權制中國始皇帝
唐 兜――新疆諾羌國國王
嘗 羌――雲南滇王
李 雄――四川成漢國皇帝
姚 萇――大秦國皇帝
莫折大提――陜甘寧青義軍秦王
達甲瓦―― *** 唐旄(máo)國國王
蘇毗莫羯―― *** 蘇毗國國王
姜格裏格奈叔―― *** 羊同國國王
賓 就―― *** 昌都東女國國王
白 利――四川虎國國王
諾曷缽――青海國國王
元 昊――大夏國皇帝
王 特――四川冉義軍羌王
馬 超――蜀國五虎大將第四位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壹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壹街壹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紮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壹路鼓樂不斷, 壹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鉆來鉆去,謂“鉆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鉆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壹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壹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壹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歷五月初壹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歷“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沖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壹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壹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壹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壹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壹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合家壹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壹年壹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煉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歷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壹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壹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