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媒提親。俗稱“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最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國成立後仍存媒人說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戀愛占主流;80年代後,城鎮興辦有婚姻介紹所,報刊雜誌以及電腦網上也通行征婚廣告等聯絡方式。
合八字。即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年、月、日、時配定天幹地支***為八字,由算命先生來推算是否有“生肖沖克”現象,嶽西等地流傳《反婚歌》:“從來白馬怕金牛,羊鼠相逢壹旦休,蛇見猛虎如刀割,金雞見犬淚相流,靈猴與豬不同圈,蛟龍玉兔不到頭”。***和國成立後多數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親。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別,有相人、相家等項目,進行考察與交往,增進了解。
過庚。又名傳庚、傳帖、下定等,即交換允婚庚帖。帖名紅綠簡、鴛鴦書、允求書、小書子等,是書寫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雙親名諱的喜帖。男方在帖中書寫“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復。***和國成立後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禮。又稱過禮、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禮。視家境狀況而定禮物豐薄,壹般講究有雞、魚、糕、糖雙數份量,禮擔披上紅布,襯以柏枝、紅棗、桂圓、花生等吉祥物,貼鮮紅雙“喜喜”字送上。下聘後,男方每年還必須在端午、中秋、春節給女家奉送“節禮”走動。此俗農村仍舊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禮送雞的死活有別。2002年4月,界首市壹對青年結婚,新郎家出動兩輛婚車前去接新娘,隨車擡來的禮盒上掛有壹只活雞,新娘聞訊淚水漣漣,按新娘這方的婚俗,結婚之日應送熟雞,送活雞是當地辦喪事的禮俗。新郎與新娘家相距百余華裏,婚俗卻大相徑庭,以致大鬧婚禮,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壹氣之下狀告到市法院,獲準離婚。足見婚俗並非小事。
選定婚期。也稱報日、擇吉、過大書等。事先議定婚期,請算命先生擇定吉日,用紅紙書寫,男方備禮請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辭家禮。舊俗由男方備辦禮品於結婚前壹日(或兩日)送至女家祭祖辭行。
送嫁妝。俗語稱“上等人陪錢嫁女,壹般人隨錢嫁女,下等人落錢嫁女。”壹般嫁妝有衣被、箱櫃、盆桶與金銀手飾等,重禮如田產、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電、房屋等項贈送。
絞臉與哭嫁。出嫁日,女家禮請有“福壽”的婦女為女兒“開臉”,即用白線紋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轎前,親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來陪伴出嫁女哭嫁,稱為“越哭越發。”
迎親與鬧房。結婚必布置新房,張燈結彩,堂上點紅燭,門房貼喜聯,鋪床縫被各有講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轎相擡,簡便的用獨輪車、毛驢、馬車迎娶,80年代後農村有用拖拉機、卡車、客用汽車,城鎮則用小轎車迎接新娘。桐城書香人家講究在花轎門上貼對聯作唱和,男方出上聯,女方對下聯,並擡童男童女—對前去迎親,叫做“暖轎”。新娘下轎時,男家用兩條布袋鋪地,輪番移傳,讓新娘踏袋前行,稱為“傳袋”(傳代),儐相人等在旁高聲唱誦:“傳壹代,喜氣洋洋;傳二代,子孫滿堂;傳三代,榮華富貴;傳四代,四代世同堂;傳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與入洞房。傳統拜堂儀式有的在家中堂廳進行,有的在宗族祠堂進行,大致為壹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後是夫妻對拜。新娘自上轎至拜堂各環節均以紅綢蓋頭遮面,入洞房後始由新郎持秤桿挑蓋頭,儐相在旁亦唱順口溜作祝福。如“秤桿挑起,公婆歡喜”、“蓋頭挑在床沿上,壹生壹個狀元郎”等。接著是眾親友開展“鬧新房”活動,號稱“新房三日無大小”,出難題拿壹對新人作樂。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廚房端來酒菜二人同吃,稱喝“交杯酒”,食物有紅棗、桂圓、蓮子、雞蛋等,意含吉慶之義。少數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後入房偷得衣物壹件為證,於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稱“偷新房”。
三朝與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帶領新娘來堂前拜見公婆與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風俗。唐詩《新嫁娘》亦稱:“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今日農村傳存“下廚”項目,僅叫新娘象征性添柴燒壹把火而己。三朝“回門”,古稱“歸寧”,又稱“省親”。壹般只回娘家吃壹餐飯即歸,因為俗例“新婚壹月不空房”,稱為度“蜜月”。待滿月時,方才正式回娘家或親友家走動、留住等。80年代後城鎮青年風行旅行度蜜月活動,又稱“旅行結婚”,由兩人選定風景名勝線路,乘新婚假期出外旅遊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