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美學是壹門年輕有古老的學科
1、 美學產生和發展的漫長歷程
美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先有審美意識,後產生美學思想,到了近代美學才作為壹門學科得以建立起來。
審美意識指的是人通過實踐活動體現出來的尚不成熟、不自覺或不清晰的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主要包括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
可分為初級審美意識和高級審美意識。
美學思想比審美意識更進壹步,是思想主體較自覺地對藝術、美或相關問題進行的自覺的、有壹定普遍性、理論性的思考,並通過語言加以表述而產生的理論性成果。
人對於美的事物之所以美在觀念上進行概括和辨析,標誌著人類對美進行理論研究的開始,標誌著人類美學思想的形成。
美學則是有意識地對審美現象作整體性、系統性思考所獲得的系統理論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
原始人類生產活動中的審美實踐: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人類的審美創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地自覺的演變過程。
我國舊石器時代的石器還相當粗糙,器型很不規整,多為壹器多用;
舊石器中期的石器在形體上明顯趨向光潔、規則,並富有秩序和韻律感,功能上開始分化;
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代,人類所制作的石器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而且根據用途定型化。
這種從拙到精,從粗到細的不斷追求過程,不僅是技術進步的結果,而且隱藏了人們追求非功利的視覺形式 *** 的審美意識和動機,已包含著原始的審美內涵。
原始人的裝飾
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人類創造了最初的精神產品—裝飾品。
利用獸的牙、骨,以及貝殼等進行雕磨、鉆孔,以期創造並美化生活。
原始藝術——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人類遠古時代就已經產生了諸如繪畫、雕刻、歌謠、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
阿爾塔米拉山洞壁畫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尚書·益稷》)
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周禮·春官》)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呂氏春秋·古樂》)
伏羲作琴,伏羲作瑟,神農作琴,神農作瑟,女媧作笙簧。
(《呂氏春秋·世本》)
古代人對美的思考
無論中外,神話傳說中都有關於美學思考的記載。
古希臘有“金蘋果的傳說”、中國有“女媧補天”記載。
從文獻的記載來看,西方最早關於美的思考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的論述:“美是數的和諧。
”中國古代最早關於美學思考的是《國語》中的“伍舉論美”的記載。
2、美學作為獨立學科的確立是近代發生的
“美學”這個名稱以及“美學”的第壹個較為完整的理論,是18世紀德國的哲學家鮑姆嘉通提出的,因此他被稱為美學之父,也被公認為美學學科的創立者。
他第壹次提出這個詞是1735年的博士論文《關於詩的哲學沈思錄》中,後來他在1750年出版了講義《Aesthetic》(我們譯為《美學》),這標誌著美學的正式確立。
二、西方美學思想發展概述
從美學思考所依托的知識形態來看,西方美學大體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並且在各個階段分別出現過占主導地位的美學形態,即:本質論美學、神學美學、認識論美學、語言論美學、文化論美學
1、本質論美學是古希臘形成的以美的本質為中心的美學思考傳統。
本質(essence)是古希臘思想家提出的壹種主體設定,認為事物總存在著它之所以如此的核心原因,這就是本質。
它有兩個特征:壹是認定美的本質問題在美學中具有優先地位;二是主張本質問題存在於壹切美學問題中,是美學的基礎問題。
如:柏拉圖認為在美的現象背後存在著壹個終極的美的本質——“美本身”,即“美的理念”。
“美的理念”是各種存在的美的現象得以發生存在的終極根源。
2、神學美學是盛行於歐洲中世紀的、以基督教神學為主宰美學。
它把本質論美學與基督教神學“嫁接”起來,認為世界的美來源於萬能的上帝的創造。
神學美學是西方美學被神學主宰的產物。
代表人物有奧古斯丁和托馬斯。
阿奎那。
3、認識論美學是歐洲17世紀發生“認識論轉向”以來到19世紀的以理性問題為中心的美學。
“認識論轉向”是指17世紀歐洲哲學中出現的以人的理性覺醒取代神學統治的潮流,它不再相信人的知識是來源於上帝,而是來源於人憑借理性對世界的觀察和分析。
它又分為幾個流派:
經驗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英國的美學學派,認為審美來自人的感性經驗,由此對審美感官、審美感情和審美趣味等作了探討。
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國的洛克、休謨、博克和法國的夏夫茲博裏。
理性主義美學:這是17-18世紀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盛行的美學流派,認為審美來自人憑借理性而對於直接的感性經驗的整理過程,主張為審美和藝術制定必要的理性秩序和規範。
代表人物有笛卡爾、來布尼茨、鮑姆加登等。
德國古典美學:這是活躍於18-19世紀德國的美學流派以康德、席勒、黑格爾為代表。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系統分析了審美與無功利、形式、目的、想象、天才、自由等的聯系,為美和藝術確立了獨立的領域,並對崇高範疇做了開創性的論述。
席勒的《美育書簡》從人的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融匯出發,提出了“遊戲沖動”的新構想,註重通過審美“遊戲”去建構壹個特殊的“審美王國”,並第壹次從人性的完善角度論述了“美育”,將其提高到壹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黑格爾的《美學》把“美”視為“理念”的辯證運動的產物,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並對古希臘至19世紀的西方藝術類型及其演變做了辯證研究,標誌著西方美學的系統化和體系化達到壹個極致。
科學美學:這是指19世紀後期出現的運用心理學手段研究美學問題的美學新潮,認為科學的實驗方法是研究美學問題的可靠手段,主張“自下而上”地研究審美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費希納。
生命美學:主要指19世紀後期興起的從生命角度解釋美和藝術的德國美學流派,代表人物有叔本華和尼采。
叔本華《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中認為,不是理性而是感性的“生命意誌”才是世界的本源,同時也是悲劇藝術的來源。
而尼采澤強調“權力意誌”構成審美和藝術的源頭,強調悲劇藝術能夠使人沈醉於對生命的占有和享受之中。
生命美學可以視為從感性生命角度挑戰認識論美學原有的理性至上偏向的產物,在伸張被理性壓抑的感性生命方面有壹定積極意義。
但也導致了拒絕理性而片面崇尚生命,導致了美學的非理性放縱。
美學課件有很多,得根據妳自己所需要的來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