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特點:
膠州秧歌音樂是以各類曲牌形成的壹種曲牌體的小戲音樂,以十壹個風格迥異的曲牌所組成。以徵調式為主,以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是膠州秧歌音樂調式的特點。
膠州秧歌音樂的調式特點,是以民族調式徵調式為主以商羽調式為輔的交叉調式的運用出現。同時,打擊樂演奏是膠州秧歌音樂的又壹特色。膠州秧歌的擊樂演奏除了舞蹈部分的開場鑼鼓和掂倉扭子外,還有壹個包括四個扭子的秧歌牌子。
擴展資料:
膠州秧歌分兩種流派:
1920年,秧歌藝人陳鑾增把武術動作技巧揉進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獷豪放火爆的風格,群眾稱之為"武秧歌",又稱東路秧歌。把以劉彩為代表,以嫵媚抻展細膩見長的秧歌稱為"文秧歌",又稱西路秧歌。後來文武兩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到2012年逐漸融為壹體。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壹。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於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壹種邊舞邊唱的形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