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秧歌獨舞有六個行當,是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
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鬥”、“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醜鼓八態”等。音樂有“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
小戲秧歌原有劇本《裂裹腳》、《拉磨》、《送閨女》、《打竈》等72出,皆為口頭創作,大部分年久失傳,現能回憶起的僅有30余出,2012年已整理出10余出。
擴展資料:
膠州秧歌從藝術形式和類別上看,是壹種戲劇,不是單純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劇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員有行當,是壹種形式活潑的歌舞劇。
這樣壹個形式多樣、文化內涵豐富的地方劇種,不可能形成於壹個不足百戶的邊遠村莊,而應該是圍繞膠州海運文化應運而生。
從其曲牌、行當等藝術因素分析,膠州秧歌的形成是經歷了壹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它與南宋以來的雜劇、曲牌演唱有關,筆者根據膠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傳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斷,膠州秧歌與元雜劇有著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