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料:
江陰致和堂創建人柳寶怡,致和堂的膏方制作立為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先生為何要弄膏方呢?補脾腎治伏氣啊!冬令進補,冬不傷於寒,春不病溫啊!
上海著名老中醫顏德馨善用膏方調治老年病。
中醫膏方不是養生那麽簡單,必須專業中醫望聞問切開出膏方,膏方不僅僅是進補,也能治病。
十全大補膏是相對安全、常見的膏方。四物湯+四君子湯+黃芪+肉桂,溫補,濕熱體質不宜。
浸泡浸泡制作膏方的藥材,通常要12個小時左右。只有這樣,才能將藥物中的有效成分都泡出來,這是保證膏方質量的第壹步。壹般浸泡壹夜剛好。
煎煮膏方煎煮起碼要五六個小時。壹開始用大火煎,先煎到沸騰,再改用小火,壹邊煎壹邊攪拌去除表面泡沫。煮到3~6小時,過濾取出藥液,藥渣加冷水再煎。這樣反復三次,合並藥液。關鍵是壹定要確保煎滿“三汁”才行。“三汁”是非常有講究的,第壹汁是為了讓藥材可以充分吸收,第二汁是為了把藥材的成分煎出來,第三汁是為了能讓藥材徹底吸收。壹環扣壹環,缺壹不可。
濃縮收膏煎完“三汁”後,靜置沈澱,再用4層紗布過濾3次,盡量減少藥液中的雜質(說明:老式的豆漿過濾勺子過濾下就可以了)。煎出的藥液放到小火上煎煮蒸發濃縮,使它逐漸形成稠膏狀。如果用人參、冬蟲夏草等貴重藥物,研成細粉,在收膏時調入。熬制的膏方壹定要到“滴水成珠”(膏膠滴入冷水中,不迅速分散和溶化)為止。
(說明:藥液濃縮到位的標準是藥汁滴在紙上不快速發散出去。多做幾次,自然能掌握火候。水分太少,服用起來不方便;水分太多,容易發黴。)
收膏的標準是掛旗:膏汁能掛在木勺上,象旗幟。
存放食用盛放膏方最好使用傳統的膏方盛器——瓷罐。(說明:可以用砂鍋)膏方由多味藥材配伍熬制而成,不含任何防腐劑,在同樣冷藏保存的條件下,瓷罐比其他材質盛器更安全。同時,壹般膏滋藥應放在陰涼處,如冰箱裏或朝北房間,避免靠近廚房爐火邊,以防溫度過高而黴變。每天取用膏滋藥時,不要每次換壹只湯匙去掏,以免每天將水分帶進罐裏促進發黴。最好準備壹個小罐,放上壹個星期用量,吃完後再添加,既方便又衛生。
自己做膏方過程:
1.先要準備壹個足夠大的鍋,不銹鋼的,不能用鐵鍋。準備壹個木勺。
2.浸藥:將飲片倒入涼水中,水面高於藥面10-20cm 左右放入藥材,註入清水,水漫過藥材表面約十厘米或稍多。浸泡四到十二個小時左右,看壹下藥材的吸水度,如果吸水多,可以再稍加些水。飲片浸泡時間約壹夜。
3.煎煮:開始時水面應高出藥面5cm ,壹直煎至與藥面相平,在其過程中可適當添加熱水,以防幹涸燒焦,煮沸1h左右傾出頭汁,再加熱水煎汁,水面約高出藥面3cm ,煮沸45min 左右, 三汁的水面接近藥面,煮30min 左右。
4.取汁:將所有藥汁集中,用100 目篩子過濾,靜置壹段時間,傾出藥液,去除沈澱物,此為清汁。用小火濃縮。在此過程中要不斷攪拌,防止粘鍋藥糊。藥汁粘稠後,用筷子取藥汁滴於牛皮紙上,以滴膏不擴散凝結為珠狀為度。
5.收膏:放入膠(如阿膠、鹿角膠、龜板膠、鱉甲膠之類,宜先打成粉),攪拌均勻,再入藥末(如蛤蚧粉、洋參粉、人參粉、核桃粉、鹿茸粉),再入飴糖或冰糖,邊煮邊攪拌。挑起藥膏,如果藥膏掛絲或成滴珠狀就可以停火了。收膏標準:用竹片從鍋內提起,見膏滋向下滴成三角形,即 “掛旗”。要是旗下有滴珠,提示水分尚多,仍須再熬。而“掛旗”大,說明膏滋熬得偏老,適於在暖冬服用;“掛旗”小,說明膏滋熬得偏嫩,適於寒冬服用。
6.貯存:趁熱把藥膏裝入已準備好的瓷瓶(不能粘水),充分冷卻後再蓋上蓋子,放入冰箱候用。膏滋藥經壹夜冷卻,第二天方能加蓋, 以免水蒸氣冷凝回流於煎膏中,使膏面稀釋,含水量高易產生黴變現象,膏滋應保存在低溫潔凈幹燥的環境中。
服用事項:1.準備壹個單獨的湯匙,用來舀藥膏,不能打濕水,否則會引起膏藥黴變;2.如果有黴變,壹般只是表層發黴,可以把表層徹底去掉後再服用,而不需要把所有藥膏都扔掉;3.第壹周,每日壹次,每次壹湯匙或兩湯匙,溫開水適量沖服,壹周之後,如無明顯不適,可增加至早晚各壹次,壹般多為空腹服用;4.姜汁兌服法:如果有受寒或胃腸不適感覺的,用姜汁三到五毫升加開水兌服,或姜湯沖服也可;5.如果出現感冒或其它急性病癥的時候,當停服膏滋藥。
輔料:芝麻粉 核桃粉
濃縮前的藥液:
濃縮的火候把握:藥汁滴到白紙上不化開,背面無水痕。
收膏標準:掛旗(下面這幅圖,膏偏嫩)
順便蒸壹下玉靈膏:
桂圓肉500克 西洋參粉50克 古法紅糖50克
桂圓據說是廈門同安的好,紅糖據說要貴州什麽地方的好,西洋參據說要加拿大的。
桂圓肉開水浸泡5分鐘,泡軟後用刀剁碎,混入西洋參粉和紅糖。傳統蒸法據說要蒸40小時,高壓電蒸鍋據說只要蒸6-7次。
新鮮出爐的十全大補膏: